高興花
摘 要:原始游戲階段,讓幼兒玩起來;發展游戲階段,讓幼兒玩得好;提高游戲階段,讓幼兒玩得巧。在這樣一個游戲環節中,老師巧用幼兒的游戲成果進行了有機的橫向聯系,并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幼兒通過自我努力體驗了游戲的樂趣。幼兒在游戲中有挑戰、有快樂、有歡笑、有自信、有滿足,這是幼兒游戲智慧的體現,也是老師對竹片游戲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分層指導的收獲。
關鍵詞:原始游戲;發展游戲;提高游戲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心理學界就肯定了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殊意義,提出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體活動,是最適合于幼兒身心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游戲活動能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幼兒能力的提高帶動游戲進一步發展,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因此,老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按游戲的發展情況進行分層指導,能使幼兒在游戲的每一個階段得到相應發展并帶動游戲發展,進而促進兩者之間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下面,就以竹趣游戲的分層指導為例談幾點感受。
一、原始游戲階段,讓幼兒玩起來
原始游戲是指幼兒對新游戲嘗試的階段。此時,老師觀察游戲是指導幼兒游戲的前提,老師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才可以發現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有效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有的放矢地幫助幼兒進入游戲,使游戲順利開展。
竹趣游戲的主要材料有粗細不一的竹筒、長短不同的竹片、形狀各異的竹塊,它們雖然是來自于平時生活的材料,但幼兒接觸較少。當他們第一次玩竹趣游戲時,興趣只停留在對材料的新異性上。有的拿著竹片敲敲打打;有的拿著竹棒揮舞一氣;有的拿著皺紋紙條在竹筒上繞來繞去,缺乏游戲的目的性。我將這一階段的游戲情況看在了眼里。這時,我悄悄地在竹筒上簡單地粘上眼睛、嘴巴,將竹筒打扮成了一個可愛的娃娃頭:“小朋友們,看。”作品的展示給孩子們帶來了游戲的靈感。有的說我想做一只青蛙;有的說我想做一只小白兔;有的說我想做一輛汽車;有的說我想做一個老爺爺……游戲就這樣熱鬧了起來,這里,老師的參與起到了積極的暗示作用,打開了幼兒怎樣玩游戲的思維閘門。
例如,圓圓小朋友選了半片竹塊,拿在手里端詳了半天,問我:“老師,這有點像青蛙的身體嗎?”我馬上對他的想法作出了熱烈的回應:“對呀,對呀,真像青蛙的身體?!庇谑?,圓圓高興地在竹塊上設計了青蛙的眼睛、腿,一只胖乎乎的青蛙展現在大家的面前。這時,其他小朋友也在畫得畫、剪得剪、貼得貼,都有了自己游戲的方向和目標。一個小時的游戲時間很快過去了,孩子們仍沉浸在游戲的創想之中。再看展臺上已擺滿了孩子們的作品,雖然有些粗糙和稚拙,但充分顯示了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和熱情。
原始游戲階段,老師通過觀察幼兒嘗試游戲的行為,參與游戲之中,或用語言或用游戲行為或用鼓勵與肯定來引導幼兒將游戲玩起來,起到了“點悟”的作用。
二、發展游戲階段,讓幼兒玩得好
發展游戲是幼兒對游戲的繼續嘗試的階段。此時,幼兒單獨利用竹材料進行裝飾性游戲已得心應手,但沒有創造新玩法的動向。如何引導幼兒創造游戲新玩法?如何促進游戲繼續發展?成為老師進一步指導幼兒游戲的目的。幼兒的游戲經驗來自于生活,如果能得以分享,就可以豐富游戲內容,開闊視野,有利于經驗進一步積累。這時,老師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可將一些零散的、不系統的、淺表的經驗進行組合、凝聚,進而引導幼兒創造游戲新玩法,促進游戲進一步發展。
我們討論的話題有:你見過哪些用竹子做的東西?如何用竹筒、竹片、竹塊等組合玩?你有什么新玩法?
例如,濤濤小朋友說:“我看見過用竹子做的蛇。”董露露說:“我看見過用竹子做的風箏?!鼻嗲嗾f:“竹椅是用竹子做的。”貝貝說:“媽媽說,竹樓也是用竹子造起來的。”……“那,你們想來拼一拼,擺一擺嗎?”小朋友都饒有興趣地將自己的設想用建構的形式表現起來。而增添材料和創設環境也是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引導。我們根據幼兒需要增添了斗笠、篩子、淘米簍、畚箕等農村特色的竹制品,同時還增添了一些輔助性的裝飾材料,有光盤、乒乓球、吸管等,還有許多小竹筒。
當幼兒又一次走進竹區角時,他們的玩法與之前大不相同。例如,飛飛小朋友用大竹筒當頭和身體,用小竹筒當手和腳,并進行粘貼和裝飾,表現出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敏敏用方方的竹塊做螃蟹的身體,用彎彎的竹片一段一段地擺在兩側做螃蟹的腳,經過一番加工后,一只大大的螃蟹活靈活現。銘銘神氣地舉起創作成品:“老師,看,我做的竹槍。”“哇,好棒哦!”驚奇的感嘆使他又羞澀、又高興。一溜煙跑開了……
每個幼兒都能在游戲中主動反映多種多樣的生活經驗,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并有計劃地游戲,使游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三、提高游戲階段,讓幼兒玩得巧
老師在游戲中的作用還在于了解了幼兒經驗的豐富程度的基礎上,適時地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的技巧,使游戲得以延伸,并更具生命力。而生命力就是游戲的趣味性。幼兒為樂而游戲,唯樂原則是幼兒游戲的真正動因。如何引導幼兒充分體驗游戲的樂趣,巧用幼兒游戲成果進行有機的橫向聯系,是提高游戲階段的指導要點。
例如,當濤濤小朋友拿到斗笠時,他向我提出:這真像獅子的頭。根據這一創想,我們首先在興趣活動中讓幼兒多次嘗試了獅子的繪畫技巧,對獅子的頭部特征有了較多感知。其次,引導幼兒大膽地運用輔助物來代替獅子臉部的五官,如,用乒乓球做眼睛,用光盤做耳朵,用吸管做胡子,用蛋糕盤子做嘴巴等。老師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其中,有助于幼兒游戲技巧的提升。師生相互合作,第一只有個性的獅頭做成了。濤濤和亮亮將獅頭舉得高高的,邊跑邊叫:“我們做獅子了哦!我們做獅子了哦!……”
“我們做了獅子可以怎樣玩呢?”老師再次引導,超超小朋友想起了舞獅子的玩法。小朋友們頓時興趣倍增,相繼用不同材料裝飾了多頭獅子,并用布條做了獅皮,用塑料簍子做獅尾,玩起舞獅子的游戲:獅頭繞一圈抖兩下,蹦蹦跳跳向前跑,倆倆合作非常有趣。
“啥時可以見到這樣熱鬧的場面?”有的說過年時;有的說過節時;有的說新郎新娘結婚時……“我們表演區就有漂亮的新娘,去接新娘怎樣?”“好!好!……”于是用竹棒、紙箱等做花轎成為再次游戲的前期準備。為了使游戲的場面更加熱鬧,我們共同商量要有樂隊演奏。游戲材料準備就緒,全班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各扮一角色,在表演區,有的把自己打扮成新郎、新娘;有的把自己打扮成舞獅人;有的把自己打扮成樂隊演奏者。只聽:“接新娘啦!”小朋友們各就各位排好迎親隊伍:領路人敲著大鼓,咚,咚,咚……鼓聲震天;獅隊神氣地舞著獅子滑稽而有趣;帥氣的新郎騎著駿馬;漂亮的新娘坐著花轎;歡樂的樂隊敲敲打打。整個場面熱鬧非凡,小朋友表情各異,顯得非常開心。
在這樣一個游戲環節中,老師巧用幼兒的游戲成果進行了有機的橫向聯系,并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幼兒通過自我努力體驗了游戲的樂趣。幼兒在游戲中有挑戰、有快樂、有歡笑、有自信、有滿足,這是幼兒游戲智慧的體現,也是老師對竹片游戲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分層指導的收獲。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奔牛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