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昕
摘 要:只有知曉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源頭才會知道怎樣學習、保護、發揚本土優秀的文化精華,才能更好地通過美術課程學習領悟文化的力量。因此,藝術教育應在課程中引入本土文化,讓美術課程體現具有文化精神的教學內涵;將美術、書法、陶藝等課程進行學科交融,使美術教育從傳統文化藝術里發掘、打造出與眾不同的特色。
關鍵詞:美術課程;與文化對話;文化底蘊
《易經》上說:“觀乎天文,以察其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的形成、傳承除了與教育的聯系相當密切,與藝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看,只有知曉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源頭才會知道怎樣保護、發揚優秀的文化精華。所以在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是造福孩子的工程。
一、為何美術課程要與文化對話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美術教育更多的是以美術技能、技巧的傳授為主,校外教育作為精英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美術高考的“小灶”培訓班,給學生輔以精益求精的美術技能、技巧。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去的校外美術教育面臨著社會、國家教育體制的多元需求和要求。現今的美術教育,已不再是以前的“依樣畫葫蘆”的單一教學模式。因此,相對于應試教育的學校,作為素質教育的校外教育單位——少年宮,“文化”式的藝術教育更應被提升到具有獨特意義的工作層次以加以重視。
美術教育在經歷了全國新課改近十幾年的實踐后,校外美術教育應引入人文精神和本土文化內容,將美術、書法、陶藝等學科交融,使美術課程更具有文化精神的內涵,使美術教育從傳統文化藝術里發掘、打造出與眾不同的特色。
二、與文化對話的作用
審視和學習美術,就必然要注意對傳統文化、民族思維、人文精神、民俗智慧的理解和接受。文化、人文與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我們對美術學科知識的定義是人文智慧的產物,而非只有科目本身枯燥的書本理論知識。因為由人文精神發展而來的人文智慧,在滋養著科目知識的同時,也以自身的深刻包含涵養人類的精神文明,豐富著藝術發展。因此,把人文精神與美術、書法、陶藝的學科知識相結合是拓展人文精神在學科展現的途徑,它一方面是“人文學科”的加強,展現了越秀區少年宮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是“學科人文”事業的發展壯大。
三、如何讓美術課程與文化對話,凸顯“文化”底蘊
怎樣利用美術課程當中的美升華兒童的個性品質?怎樣利用美術課程來提升兒童的藝術修養和能力,使之由“碳”轉變成金剛石?
從2000年起,我們以“茶文化”“嶺南建筑”“越秀美”“古扇今韻”等文化藝術為線路,以嶺南畫派的精神作實質,不斷變換形式連接古與今,給兒童構建交流、施展的平臺,以傳統的精華“加熱”本土文化藝術,傳承文化,發展教學,創新藝術,最終形成、鞏固了一種教學理念。
以課題研究的高度來參與內容的建設與開拓的各個層面中,例如,2007年至2008年1月,我們以專題的教學來進行內容的開發,舉行了“扇里春風進課堂—古扇今韻”專題系列的美術—書法—陶藝學科交融的教學活動。該教學從藝術、文化、歷史、生活的角度展開,以扇子的興衰為核心,思考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承的關系,引領學生思索發展與保留的含義,從中得到一種新的視角,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扇子的文化修為,藝術風情,經“扇里春風進課堂——古扇今韻”的教學活動洗禮,槃涅出一種新思想新精神,讓此美術課程凸顯深厚的“文化”底蘊,避免了技術本位上簡單重復的匠氣表現。
在課程設計方面,將藝術、文化、生活的元素融合起來。教學中,引導兒童把學科知識和生活元素聯系起來,把美術、書法、陶藝看成承載文化、藝術和社會責任的載體,將兒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引領他們感受學習生活的豐富多彩。課程中以傳統為經,文化為緯,加入現代藝術元素巧妙融合,不但在藝術的層面上,更在人的精神面貌和教育的深遠意義上有所突破。
四、與文化對話的美術課程有何優勢
1.以不同的課程樣式強化學科的意義,帶出具有文化藝術效果的優質課例
如,在“扇文化”美術教學中,加入書法欣賞學習,根據團扇章法要求,將藝術創作的個性、自由融合詩詞知識當作一個元素來學習。有家長對我們說:“你們這種教學,是道技并進,學藝兼修的教學,它凝結了一種藝術精神,這種教學并非簡單的美術教學,而是根據作品的需要,滲入文學的元素,趣味的元素,令學生對古典詩詞、對書法和形式美感有深度體悟和融化,可以說帶領他們進入到文化藝術的領地了。”由此可見,這樣的課程對影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身心素質都是恰到好處的。
2.從作品創作中看學生的觀念轉變
“扇里春風進課堂”的教學活動使扇子的歷史文化、藝術風采、詩詞歌賦構成了許多教學亮點。豐富的內涵與時代的生活融合為一體,讓學生們的思想、知識、藝術得到升華。
綜觀上述文化滲透手段,可以總結出這樣的教學脈絡:從歷史的起源到文化故事,到知識的延伸,以傳統文化帶出美術—書法—陶藝的藝術意義。這樣,無論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都得到比較好的結合,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在實施中,不要害怕傳統已經離我們很遠而不合時宜。只要選取的是健康的文化,就會出現傳統的精華與時代的光華擦出火花的場面。正如羅德·愛克米勒所說:“傳統并不意味著活著的死亡,而意味著死去的還活著。”
文化具有教育的功能和巨大的教育能量。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越秀區少年宮“與文化對話”的美術教學,已形成了“不一樣的各類課程,都一樣的教育價值”的良性模式。少年宮美術教育展開以“本土文化”為引子,結合各學科知識進行文化知識傳承,是希望通過美術課程實現對文化的傳遞、保存、延續、發展的目的。
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來說,這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藝術課程,而是一種責任,一種對兒童、對文化傳承的責任。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少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