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民
一、針對預習的研究歷程
早在上個世紀,許多致力于語文教育研究的專家前輩就在國外教育思潮的影響下開始注意到預習在語文教學中重要作用。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阮真先生再起自己的論著中著重強調了“倘若想在語文教學中取得切實成效,教師固然要注意課前的預備,學生也同樣要注意預習”的觀點。與此同時,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黎錦熙在其出版的《新著國語教學法》一書中,將國語講讀教學的程序設計為二段六步,其中第一步就是預習。而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新課標》在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中,將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放在了首位,這說明了在日后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會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預習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其實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掌握快速高效的預習方法是學生開始自主學習的關鍵。對其后的知識理解和掌握有著重要的作用,對課上聽講和討論起到鋪墊的作用,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預習的重要作用
教師對預習方法和預習目的的有效指導,學生的學習有著以下幾點重要作用:
1.課前預習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觀念中,學生往往習慣于“點名—作答—點評”的傳統課堂模式,缺少自主探究和創造性思維。傳統教學中,預習似乎可以和查生字劃等號。而對于文章的內容往往由課堂上老師督促后才開始進行概括性瀏覽。對于老師的課堂提問更是依賴于各式各樣的參考書。這樣的學習完全無法引導和發揮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理解個性化。而正確有效地引導同學們進行課前預習,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特的閱讀理解能力。
2.預習能夠實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一篇完整的文章由語言的表達內容和表達形式組成,而一篇篇文章的組合又構成了一部體系完整的教學教材。如果讀者想要深刻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則需要由書面文字入手,融入作者的思想情境中,體會作者寄寓于文字中的獨特意蘊。而對于同一段文字的解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擺在學生面前的只是簡單的語言符號的集合,而從中能夠理解和體會到什么則完全依靠學生自己的閱讀經驗和想象力。正是因為閱讀中存在的個性化的問題,語文課堂上的統一講解和教師備課就顯現出了明顯的缺陷性。而課前預習能夠給學生個體提供更多的思維想象空間,對于彌補統一教學的缺陷性提供了一個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
3.通過預習能夠強化學生閱讀興趣進而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
上文提到了由于學生自身認知結構的不同和自身個性的差異,會致使同學們對于同一篇課文產生不盡相同的理解,因此從中發現的問題和收獲也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性恰恰能夠強化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對文章進行反復閱讀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對學生提出課前預習的要求,能夠使學生對即將進行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課堂聽講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而教師通過聽取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反饋,能夠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講授重點、疑點,提煉教學精華,提高課堂效率,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一鍋燴”的盲目教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影響學生預習質量的幾點因素及解決辦法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影響下,任何的課堂教學中都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身的差異因素則會在課堂中體現得更加明顯,也會影響這個教學過程和整體教學效果。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年齡、性別、家庭文化熏染以及已有知識儲備、智力水平、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而語文的預習恰恰又是依靠學生個人的個性化解讀,因此在解讀效果上產生的影響會相對更大。具體有以下兩點因素影響著學生對語文文本預習質量:
1.認知能力的差別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中,常常會受到其自身的以往知識儲備、生活閱歷以及家庭熏染等諸多方面的影響。這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由感性逐步過渡到理性,由直觀逐步到抽象。因此,不同的學生,其所開展的預習方式和最終得到的預習結果必定不同對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體思維以及認知的差異,做好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預習內容要求設置,力爭在系統學習新的文本知識前,使學生達到相近水平,平衡同學的課堂理解難度。
2.感興趣的閱讀方向不同
俗話說,興趣是第一教師。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不可否認,我們常常會對感興趣的事物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對其的探究也會更為深入和細致。由于各年齡段以及學生的閱讀興趣、注意力的不同,在預習內容的設計上就應體現出不同的對應需求和方法目標,如果能夠對應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因人而異開展預習研究和引導,就會使學生維持較長時間的閱讀注意力,體驗到交流和收獲的喜悅,起到較好的預習效果。
四、結語
預習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起始環節,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它開啟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大門。有效地利用預習環節,在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對同一文本能夠進行深入地思考的同時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營造了一個輕松積極地課堂氛圍,讓具有不同認識角度、認識水平的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共同提高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董菊初.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 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167.
[2]皮連生. 智育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