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然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一直沿襲大陸法的法學教育傳統,注重概念、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原理的講授,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座式教學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隨著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實踐的不斷發展,此類法學教學模式顯然無法跟上時代之步伐,而西南政法大學以王學輝教授為首的教師開始在行政法學課堂教授中推行“雙向互動式主體性行政法學教學方法”,獲得了教師和學生的眾多好評,如同一股清新空氣迎面而來,吹散長久以來郁結于我國法學教育中的沉悶之氣。這一法學雙向互動式教學方法不僅應當適用于行政法學,更應當在法學教學中予以推廣。
【關鍵詞】行政法學教學 雙向互動式 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一直沿襲大陸法的法學教育傳統,注重概念、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原理的講授,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座式教學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這只是一種基本的普法,遠未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統一。鑒于此,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王學輝、譚宗澤教授首創了“雙向互動式主體性行政法學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一直在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課程教授中予以實施,獲得了教師和學生的眾多好評。
一、雙向互動式主體性教學法的內涵與特征
“雙向互動式教學法”是指,在一個教學時間階段(2-3課時),由兩位教師同堂給學生授課,一位教師對某一個專題主講一個學時,另一位教師圍繞主講教師講授的內容有針對地點評半小時,學生再根據兩位教師的發言提出問題,由兩位教師同堂作出回應,師生互相交流。雙向互動式主體性教學活動追求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
(一)教師與學生的交往
互動式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交往能夠形成以下三種關系:“對話”關系、“包容”關系、“共享”關系。“對話關系”是指師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上,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的方式。師生對話關系意味著師生雙方都參加,不僅有言語上的你來我往,而且有知識、思想、經驗和情感等多方面的深層次的相互交流。“包容”關系是指師生之間相互的理解和接納。它意味著師生產生一種雙重感覺:體驗個人本身,同時看到對方的奇特性,并予以認同和接受。教師和學生對對方來說,是一個充分的“自我”,每一方都在有意識地確認對方,也知道對方在確認自己。“共享”關系是指師生作為獨立的自我相遇和理解,并且共同在教學中攝取雙方創造的經驗和智慧。師生之間所產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師生交往的結果,也是師生共同面對和分享的成果。
(二)教師與教師的交往
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相比,教師之間在課堂中的交往則更是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亮點。傳統的教學方法決定了學生所接受的觀點和知識往往局限于授課老師一人,即便能通過其他閱讀知悉其他觀點,但是卻依然受到學生自身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影響。然而如果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其他的觀點,通過教師之間的交往甚至可以說是爭論,可以為學生打開更為廣闊的視野,使學生意識到追求單一的所謂正確答案在法學領域其實并不適用,法學作為社會科學,并沒有唯一的正確解答,而是要根據具體的社會情況以及種種社會因素做出調整。
二、雙向互動教學方法組成要素
首先,立足于“樂”。心理學原理告訴人們:學習中的濃厚的興趣,將會反射在心理上對該學科抱有偏愛,以至在行動上執著的追求,進而在思維上也表現出某種快捷、感悟。因此雙向互動教學方法目的在于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其次,以“情”為支撐。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與傳遞,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認同基礎上進行。居高臨下,成人化的說教,必然使學生正襟危坐,難以共鳴,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豐富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情是一種巨大的教育潛能。
第三,以“智”為啟迪。“智”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思維之“智”。從實現現代人才觀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現代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以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敢于創造的能力。其二是教者之“智”。雙向互動式主體性教學一改教師一統天下的傳統格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創造的主人。
第四,延伸于“廣”。行政法學教學的“廣”,不僅是現代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行政法學學科本身特殊性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能夠做到根據教學目標和知能要求,廣征博引,開闊學生視野,發展思維空間。同時留出余地,鼓勵自學,激發學生于課外鞏固舊知、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內在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對于傳統學校里那種權威式的傳授知識的方式要重新進行估價。”雙向互動式主體性教學方法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不足之處亦在所難免。但是通過不斷地補充、完善與實踐,必將成為一種普遍應用的優秀法學教學方法,其設想與創新可以說都緊跟世界發達國家法學教育之趨勢,對于改善我國法學教學所存在的諸多問題非常有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永昌.實踐活動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王銳生等.社會哲學導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何勤華.中世紀西歐大學法學教育述略[J].法學評論,1996(5).
[4]徐向華.中美法學教育比較有感[J].法學雜志,1994,(2).
[5]劉勇,范倩.高等學校法學教學實施案例教學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