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漁萍
【摘 要】大學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搖籃,更是德育的圣地,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長期不懈探索的課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 案例教學法
思想政治課是大學實施德育的主渠道,運用案例教學,是探索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一、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組織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1]案例教學的核心是以案曉理,以案論道,以案傳情,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具體的個案理論化。
優勢一:課堂與實踐有機結合。案例是從現實生活中采編提煉而來,它的真實性決定了它的實踐性。學生以案例中的角色進入案例中的場景,以不同身份分析不同情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將理論知識、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運用于“現實”實踐當中。同時,案例教學步驟明確,但答案不一、過程不一,既可以在課堂完成,也可以課堂、校園、社會結合,既重視結論,也重視過程,是課堂、實踐優勢互補的學習形式。教師通過不同環節把握案例教學的方向、目的,并做有效的引導,將教學活動控制在教學內容和目標之內,這是案例教學與課堂教學共通之處。
優勢二:以學生為本。“以全面發展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乃是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2]“以人為本”,亦即“以學生為本”。思想政治課理論性和思想性強,“只靠講”效果有限,案例教學法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了研討、表達、點評的機會,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學生成為主角,理論知識在分析交流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優勢三:易于操作。近年來,大學思想政治課已經走出課堂、走出校門,深入到基層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是實踐教學除了課程支持,還有教學經費、組織管理、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開展不易,不能經常進行。而案例教學法不僅具有實踐性,且操作靈活,對教學條件、活動經費、教學時間等要求不高,可以結合學校和師資、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長效機制。
優勢四:貼近實際。案例來源于現實生活,往往是熱點話題,在編寫教學案例的時候,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與學生專業實際、生活實際,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激起學生更大的興趣。同時,現在很多單位和企業招聘的時候,都注重思想政治素質的考察,而考察的方式,也多以案例引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案例教學的運用。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
一是堅定思想、明確定位。“大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系統的道德知識,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知識結構,此階段的教學目標不應是講一些他們已經熟知的大道理,而是側重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提高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踐行能力。”[3]案例教學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脫離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使教學再生動、再受歡迎,都沒有意義。大學教育以成才、成人為中心,案例教學要圍繞這個中心,堅定黨的思想政治路線不動搖,幫助學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各種利益沖突和各種價值取向問題上作出正確的選擇。
二是高度重視、有效組織。“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大學對案例教學在制度設計、課程建設、經費支持和名師指導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組成學生、導師、學生工作者密切配合的案例教學團隊,有計劃、有組織、有考評的定期進行案例培訓交流活動,保障案例培訓交流活動的有效開展。只有大學的重視和有效的組織才能使案例教學模式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成為常規的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是形式多樣、強化參與。案例教學可以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可以跨專業、跨學院,或者與大學對口實習單位聯合舉辦,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每期案例都要評選優秀的案例分析文章,開展集中交流和點評,并制作案例模擬教學實錄;對高年級學生,結合畢業就業話題,邀請資深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開展模擬面試。總之,案例教學模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力度,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四是注重實效考核和成果轉化。教學考評既是檢驗手段也是導向指南。建立科學、嚴謹、客觀的指標體系,是任何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成績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案例教學促進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同時它有延伸,所以,案例教學成果的運用,不僅在于其學術價值,還有團隊合作精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動態等,注重綜合素質的考核和教學成果的轉化,將激勵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案例教學中來,推動案例教學成果的后續效應不斷壯大。
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今天,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和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思想政治課也需要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聯系社會實際和熱點,開拓新的教學方法,在堅持方向和思想不動搖的前提下,開拓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家軍等.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1):49.
[2]康寧等,教育理念的反思與建設[M].教育研究,2003(6):12.
[3]中國德育求索:和諧德育研究之路[J].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