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文
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深化課改的重點。近年來,我十分注意突出這個重點,在改革課堂結構、優化語文教學、提高課堂效益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認識客觀事物,開始只對某事物有個大概的綜合印象,進而對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分析比較,在理解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構成了新的綜合。為此,我每教一篇課文,都要注意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規律,即: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從部分上細探課文內容,再從整體去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最后總結出“定向自讀(整體感知)——評議講析(部分探究)——鞏固發展(整體深化)”的課堂教學結構。
一、定向自讀,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的定向分為一般定向和具體定向。一般定向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和資料解決生字、生詞;劃分段落,概括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摘抄好詞佳句和記錄疑難問題、想法或感受等。具體定向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的“引而不發”的預習題,供學生自讀使用。
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低,閱讀一篇新課文常常感到無從入手,如果只是籠統地布置作業,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具體定向使學生有路可行,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線索,避免思維活動的隨意性,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又可以減少教學的盲目性。但同時還要注意預習題的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帶著一種自覺的心理鉆研教材。比如設計《美麗的小興安嶺》預習課時,讓學生看圖對照,找出課文所描繪的景物,并且想一想自己看了圖后有何感受。學生感到很有趣味,較好地完成預習任務。另外,還要注意預習課的取向,應使學生對文章從形式到內容均有了初步的認識,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二、評議講析,部分探究
評議講析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在定向自讀中所遇到的帶有傾向性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在自讀后,師生進行雙邊活動,根據學生自讀課文的情況進行歸類取舍,突出重點、難點,展開深入的討論和講解分析。
首先,學生將自學中關于字詞句篇方面的認識,現象的或本質的、粗淺的或深刻的、正確的或不正確的,或者是似是而非的問題等,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和有根據的互評。這個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再讀書再思考的過程。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緊密聯系教材和教學目的要求,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整理等手段,對各種認識進行評價、更正、篩選或優化,切忌把結論簡單地告訴學生。最后教師要靈活地對學生進行思維和語言的訓練,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通過講解分析,講清難點、重點,揭示規律,教給方法,使學生在自學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升為理性認識。
三、鞏固發展,整體深化
學生對課文各個部分內容的探究,明白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尤其是在老師小結時大多數學生已弄清了文章的內涵,但從記憶規律來看,如果不及時進行強化訓練,就會產生嚴重影響學生的效果。因此,“鞏固發展”這一教學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練習,使學生在前兩步中所獲得的知識與能力得以鞏固和發展。我在教學中采取了師生結合的方法,即每一節課都有兩套練習題目:一套是由學生自己設計,一套是由老師設計。我認為學生設計習題,可以激發他們自學的興趣,培養他們認真學習的好習慣。學生設計的習題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某些錯誤,但它畢竟是學生思維的火花,老師要在肯定的同時使之完善;老師設計的練習題十分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能否轉為能力,所以一定要在“精”“活”上下功夫。因此,我在設計練習題時,特別注意把機械性練習和靈活性練習結合起來,一般有三種類型:(1)口頭思維訓練,如背誦、復述、速讀和答辯等;(2)書面思維訓練,如單項練筆、綜合練筆等;(3)引申發展訓練,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想象性練習,旨在發展學生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這一階段學生通過完成改造類型的習題,既在課堂上及時消化了知識,又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使過去的單項的機械識記的消極鞏固,變成了綜合性的、應用性的積極鞏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階段是第二個整體的深化。“三段式”的課堂結構,既應用于一堂具體的課,又作為一篇課文或一個學習過程的步驟與結構。但各階段還可根據授課需要相應增加比重,比如在課文學習的開始,應增加第一階段的教學比重;在課文學習的深入階段,應增加第二階段的教學比重。
經過多次的實踐,我取得了很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思維、語言得到了發展,閱讀、寫作能力明顯提高了,而且學生的自學能力更是得到跨越式提升。因此,我覺得“定向自讀,整體感知;評議講析,部分探究;鞏固發展,整體優化”的三步教學結構,是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較為有效的課堂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