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會云
【摘 要】學前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占絕大部分兒童人數的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針對這些問題和現象,應采取積極的措施:改革當前學前教育方式,注重健康教育,加大教育力度,增大教育投入;遵循科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加強管理,提高辦園水平;提高師資素質和水平等。
【關鍵詞】農村學前教育 問題 對策
學前教育作為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開端,是學齡兒童身心等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的教育質量,嚴重影響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正確樹立,對于學齡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因此一個好的受教育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我國有大約一億多的學齡前兒童,而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兒童在農村。因此,農村學前教育成為關系國計民生之大事。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村學前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正在走向關鍵之處。
一、普及率低,辦園規模小,缺乏正規管理
1.學前教育普及率低。目前我國農村的入園率普遍低于城市,有的農村地區甚至沒有幼兒園,而只是設有一年制的學前班,且只招收五、六歲的幼兒,而三、四歲的幼兒沒有機會接受學前教育。在這些地區,學前班也只有一到兩個班的規模,兒童入園率很低。
2.辦園規模小,硬件設施匱乏。
3.管理不正規。目前的農村幼兒園或學前班都是附設于小學,統一歸小學管理和領導。沒有專業教師負責,只是聘請一些臨時代課教師。教師只是一味將知識灌輸給幼兒,幼兒的學習缺少主動性。
二、留守兒童增多,家庭教育薄弱,語言表達能力低
在農村,大部分家長的文化程度較低,加之忙于務工和農活,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加上有些家庭經濟條件差,阻礙供孩子上幼兒園的積極性,因此,不能很好地實現家長、老師、學生的三方面相互溝通,共同促進學齡兒童的健康成長。一方面,當前農村學前兒童多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多數是由爺爺、奶奶來帶,而多數的老人一方面不識字,思想跟不上時代,認為孩子還小,不用那么早讀書,因而延誤孩子的最佳教育時間,孩子的智力就不能得到開發,獨立性也差,加上語言環境差,幼兒孩子到6、7歲了,還不會講普通話,長此以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三、農村幼教的“小學化”傾向
目前,在農村沒有獨立的公辦幼兒園,多數幼兒園都附設在小學里,作息制度同小學一樣,教學課時過多,課時過長。加上家長強烈要求幼兒要會念兒歌,會寫字,會計算,有而甚至要求老師教20以內或100以內的加減法,因此,也就出現了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多偏重于讀、寫、算,從而形成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的傾向。這樣就容易形成一些不規范的讀、寫姿勢,有的甚至因為過早的開始寫字,造成手指變形,這樣的習慣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學習中便很難矯正。這一做法,在嚴重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不利于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同時,也阻礙著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幼兒教育對國家未來發展和個人健康成長的特殊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政府發展幼兒教育的責任,加大對幼兒教育的投入,把農村學前教育作為工作之重心。
針對當前農村學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促進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家長文化程度越高,對幼兒的教育越規范,越有利于幼兒的學前教育。家長文化水平是獲得幼兒家庭教育知識的重要基礎,要普及高質量的幼兒家庭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長文化水平,特別要提高農村女性的文化水平。因為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母親擔當著主要的任務。母親掌握幼兒教養知識多少,是保證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因此要逐步提高農村女性的知識水平。
二、加強幼兒園管理,增加經費投入,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
首先,農村應加強對幼兒園的管理,建立規模適當、布局合理、層次結構、師生比例合理的幼兒教育體系,提高幼兒園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其次,應增加經費投入,增強師資力量,不斷完善幼兒園的設備。
三、幼兒園要多組織進行幼教知識的培訓
尤其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幼兒教育方式方法、幼兒教學內容等的培訓,多組織教師到較為完善規范的幼兒園聽課、觀摩,多組織農村幼兒教師開課、評課,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通過教師素質的提高,促進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總之,農村學前教育是我國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就談不上全面提高我國幼兒教育的整體水平。以創新驅動新型教育方式,積極學習國際先進的學前教育經驗,以改革帶動農村學前教育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