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翰 王國瑋
摘 要:“待優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需要教師亟待解決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榜樣;溝通;超越
運用心理健康教育,解決當今中學生中問題學生存在的“四性”(即學習被動性、生活依賴性、行為自私性、意志脆弱性)問題,完善人格,是行之有效的途徑。現僅以一個典型事例的嘗試,說明如何采用心理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待優生的轉化。
學生趙明(化名)不良行為表現:學習目的不明確,有著較嚴重的厭學情緒;分辨是非能力差,自控力差,動手打人罵人的事時有發生,在班級中成了小有“名氣”的人物。學生趙明的不良行為表現根源為:父母對孩子疏于管教,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同時缺乏耐心的溝通和引導,使孩子心靈受到創傷,變得起點低,自我封閉。
針對趙明的表現,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來促使他從根本上轉變。
一、榜樣激勵法
榜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用榜樣人物的先進思想、高尚情操、優秀品質、模范行為教育學生,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具體化。針對趙明的性格特點,喜歡用蘋果手機、電腦等細節中,從他有強烈的自尊心入手,以典范導致以行,以喬布斯的平凡事跡鼓勵他學會求知,學會探索,學會做人。以喬布斯癌病纏身依然堅持奮斗,探索追求為自己的理想事業永不停歇的典范,激勵他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偉人模范成為他學習效仿的內心目標,成為他心目中的偶像,從根本上消除他對外界消極思想和行為的模仿力。
二、道理疏通法
為了使趙明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我們將他所盲崇的在社會上游手好閑的“大哥”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進行對比,讓其分析“大哥”與解放軍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分辨誰的行為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在對學生手冊的學習中,以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使他情理通、道理明,懂得什么是善惡美丑、什么樣的行為才是符合規范的行為。從而形成一個優良環境和健康的心理氣氛,解決他的心理困擾,阻止違紀行為的再次發生。
三、情感溝通法
即將步入大學的中學生在心理發展上已經開始逐步形成自立的意識,這時期最希望得到老師和朋友的信任和幫助。針對趙明身上存在的缺點和突發問題,我們要實事求是地給予評價,幫助他尋找問題的根源,師生間、同學間產生共鳴達到心理上溝通。當趙明與本班學生在校內多次打架,擾亂學校教學秩序時,我們把雙方請到辦公室進行談話,談做人應做維護社會、學校安定的事,團結才是力量,同學間要友誼長存。正確的引導使趙明在良好的人際環境中成長,學會自我調適,從此以后未再發生過打架事件。
參考文獻:
[1]宋全祜.淺談待優生的轉化.中國校外教育,2012(23).
[2]宋智慧.轉化待優生例談.價值工程,2010(32).
(作者單位 李金翰:河北醫科大學臨床學院 王國瑋:河北省石家莊市范西路小學)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