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云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生源數學基礎水平、分布等的差異也呈現出了擴大化的發展趨勢,加之不同專業領域對數學教學要求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在大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有必要實施分級教學方式,全面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本文在簡要分析了大學數學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大學數學分級教學平臺的構建思路。
大學數學分級教學現狀教學平臺一、大學數學教學現狀簡析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逐年增大,生源的差異性問題也愈加突出,如生源的數學基礎水平的差異等。而在當前的大學數學教學中,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特征,多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降低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數學基礎課程的重修比例也逐步增高。尤其是在微分方程、概率論等重修的比例較為突出。針對這一大學數學的教學現狀,近年來,國內各大高校積極開展了教學改革,初步提出了大學數學分級、分層次教學理念,針對不同專業及其職業指向,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強調大學數學的應用性與工具性,提高大學數學教學的針對性,從而全面實現數學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遵循這一“因材施教”原則的教學方式,充分考慮到了大學數學教學的專業差異與數學個體水平差異,對于改善大學數學教學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學數學分級教學平臺構思
(一)以專業差異為指標,構建分級教學平臺
分級教學平臺的構建應從高校的專業特色出發,綜合分析與考慮各個專業的職業指向,及其對數學教學要求的差異,進行分級教學平臺的構建,結合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目標與理念,實施分級、分層與分類教學,突破大學數學的教學局限。就以財經類高校數學教學為例,在這類院校中,經濟、財經與審計等專業是其主要的專業特色,在其數學教學實踐中,首先應根據各專業對大學數學的學習需求出發,進行數學教材的優化選擇,且教師應結合相關的規范知識點,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教學計劃的合理制定,以全面提高大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在分級平臺的構建中,可結合財經類院校的專業特色,將開設大學數學課程的專業實施分類:分為A級與B級,其中,A級主要針對財經院校中的計算機、信管等專業對大學數學的教學要求,設置理科類數學課程;而B級主要針對財經專業特色,就開設高等數學課程。但在B級的專業之中,由于專業的差異,對高等數學需求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對于B級的數學課程,還應進行分層次的構建:B1:財管、審計等;B2:人力、電商、市場營銷等;B3:會計、經濟學、金融等。針對這三個專業層次對高等數學教學需求的不同,在教材體系與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與設置中,也要進行分級、分層次開展,縱然B級數學教學平臺都選用統一教材,但在教學活動實踐中,也應根據各專業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重組與合理安排,此外,在教學條件許可下,對于同一專業的教學,結合學生數學能力水平的差異,還可實施“快班”與“慢班”的分類教學,滿足不同學生對大學數學教學的不同要求。
(二)遵循分層次原則,構建分級教學平臺
在大學數學的分級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學生的層次性、施教作業的層次性,遵循“分層教學”的原則,構建大學數學的分級教學平臺。在教學目標層次,可將大學數學教學目標實施分解與細化,主要分為:基礎性、提高性以及發展性三個數學教學目標層次,實現逐層深入、循序漸進式的教學,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遷移能力,使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對于學生而言,可從學生的差異中積極尋求學生的共性,依據其數學學習水平,分為多個層次。在施教的分層次構建中,可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轉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合作學習方式、個別指導學習方式,積極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指導,貫徹落實教學目標。例如,在探討問題:若航程一致,試探討船在水流中與在靜水中往返一次的時間是否一致。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活動小組的形式,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小組建模討論,確保每小組的學生均具有層次性,小組學習水平大致一致,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體現分級教學思想。各小組經討論研究,得出了各類不同的模型:模型一:若船速為v,水流速度與航程距離分別為:m、n,且m>v,靜水往返時間t1=2nv=2vnv2,流水往返時間t2=nv-m=nm=2vnv2-m2,經比較,靜水中所用時間短。模型二:流水中上下水的平均速度為:v+m+v-m2=v,而靜水船速為v,航程均為2m,所用時間一致。通過對不同模型的分析,模型一是合理的。這一方式,可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均參與學習,為完成共同學習目標,而積極學習,并對學生學習研究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及時處理,提高教學有效性。此外,在作業的布置中也應遵循分層原則,能夠留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結合自身的學習目標出發,進行作業的選擇。對于低層次的學生的而言,可先從基礎練習題著手訓練,實現逐步提高。對于高層次學生在完成發展性的練習題之后,可結合自身的目標,考慮更高層次的練習。從而從教學全過程之中,全面構建的分級教學平臺。
(三)多元標準考核平臺構建
在大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數學知識能力的評價應打破單一的的模式,注重評價模式的多層級性的構建,通過各類方式,構建多元化的大學數學考核平臺。例如,在學生數學知識能力的評判中,不應以考試作為唯一的指標,同時還可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相應的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之中,或鼓勵學生參加相應的數學競賽,如數學建模大賽等,通過這類實踐活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評判,在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時,獲得對學生最為合理的評價,提升教學質量。此外,還可結合一些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考評,實現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綜合評價。
綜上可見,隨著大學教學規模的擴大以及不同專業對數學學習需求的差異,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積極構建分級教學平臺,實施分層、分級與分類教學,對于改善當前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楊金遠,陳巨龍,張秀蘭.一般工科院校大學數學系列課程分類分級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2,29(6):40-43.
[2]趙德鈞,李路.大學數學課程分級教學的現狀與啟示[J].大學教育,2013,(1):100-102.
[3]游麗霞.談談大學數學分級教學[J].科教文匯,2013,(30):67-69.
[4]單偉,周勤.大學數學公共基礎課分級教學的探索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95-9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