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輝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公共基礎必修課之一,是一門適應大學生成長和成才需要的課程,其教學任務旨在通過課堂教學以及社會實踐,幫助大學生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分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吸引力不強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及建議。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吸引力問題對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2005年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實施方案確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之一,同時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的重要課程,它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使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基礎”課教學成效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成敗,而其教學有無吸引力直接關系著“基礎”課教學功能的發揮。從本課程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廣大學生對本課程的反映來看,本課程存在著教學吸引力不強的問題。
一、“基礎”課教學吸引力不強的原因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的一門課程,一般來說安排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這實際上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和更好地安排大學生活而開設的。但是學生對該門課程缺乏興趣,感覺上課枯燥無味,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課堂上經常心猿意馬,聽課的時候不可抑制地分心,導致上課說話、逃課、遲到、早退、睡覺、玩手機、看電腦、聽MP3、吃零食等現象頻頻出現,更有甚者上課竟然在下面偷偷地打牌。
(一)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從學生自身狀況來看,考上大學后壓力減小,面對大學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不能正確地面對和安排“以自學為主”的新的方式。大學生在“基礎”課學習中存在消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表現,有些學生認為“基礎”課與專業課不同,專業課是他們將來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不得不學,而“基礎”課與個人今后發展的關聯度不大,認為“基礎”課這類課在生活中用不到,因而從心理上排斥這門課,在學習上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些學生認為“基礎”課內容空洞,脫離社會實際,而且許多內容中學都曾學過,提不起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有些學生認為教師授課水平不高,教學方法落后,課堂效率很低,是否聽課沒有太大關系,只要應付過去就行了,因而普遍存在為修滿學分而被動學習的現象。
(二)教師自身素質的原因
有的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在理論的講解上平鋪直敘,不重視擴展理論的廣度和深度,只是告訴學生理論“是什么”,不教他們分析“為什么”,不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有的教師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研究,因此在講課時難以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和內在邏輯,熟悉的就講,不熟悉的就不講,講課缺乏邏輯結構,學生很難對“基礎”課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從而極大降低了對“基礎”課的興趣。有的教師面對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表現,面對沉悶的課堂,講課提不起精神,自信心也受到嚴重打擊,于是機械灌輸教材內容,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增強“基礎”課教學吸引力的對策
(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增強“基礎”課教學吸引力的前提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教學實踐中對人的認知本質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教學核心不是對學生的“教”,而在于學生的“學”。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貼近學生實際,深化對學生的認識,科學地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其變化發展規律,解決大學生思想實際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并提高自身修養。
首先,確立大學生在“基礎”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基礎”課教學吸引力不強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的培養,造成學生思考不積極,學習不主動。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和重視學生,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開展多樣化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注重學生的內心需要。了解學生是上好“基礎”課的前提,只有研究學生,洞悉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找到通向學生心靈的路,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才能找到適應學生特點的最佳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吸引力。關心學生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愛,教師不但要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更要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關注他們成長成才的需求。
最后,尊重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尊嚴、學生的權利、學生的價值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學生作為現實社會中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興趣愛好和追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心理特點和接受規律,以尋找學生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切入點,努力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個性發展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全面細致地觀察分析每個大學生,注意開發其潛在的素質閃光點,在注重知識教育、行為引導的同時,尊重學生人格,愛護、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
(二)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實現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科學轉化是增強“基礎”課教學吸引力的基礎
“基礎”課教師要緊扣國家統編教材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和主要內容,突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創建符合自己學校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實現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科學轉化。
首先,深刻領會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這是設計教學內容的前提和出發點。“基礎”課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固有思維,把握新教材的邏輯體系,領會新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忠于教材,緊緊圍繞教材要求設計自己的教學內容。
其次,加強“基礎”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基礎”課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思想實際,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固然教材內容是“綱”,但由于它是原則性內容,因而無法適應所有學生的思想實際。因此,在教學中,任課教師應從教材的總體要求出發,結合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突出重點,解決思想問題。教師在講解一些理論問題時,應該盡量選取生動鮮活的教學案例和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提高觀察和分析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使理論與學生成長的實際相結合,讓抽象的理論活起來,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最后,堅持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相結合。“基礎”課的目的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因此,在構建“基礎”課內容體系的過程中,每一章內容都必須努力把這兩方面的知識有機地融合起來,用道德知識為法律素質的養成提供思想基礎和價值目標,用法律知識為(上接第69頁)過程是分割脫節的,最終對整體的生產運營模式也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總結。生產運營的好還是不好?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應該怎么解決?這種解決方法好不好?都沒有認識。針對這一問題,重新設計了考慮到整個生產過程監控的綜合一覽表(見表4)。三、結束語本文從生產運作的角度,針對學生在手工沙盤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從產能預估、生產線規劃、原材料采購以及整體生產過程的綜合監控這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進,并且已將所設計的表格在教學環境中讓學生實際填寫應用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教學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將不斷地改進相關內容,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更全面地掌握。參考文獻:[1]黃德紅,陳衛平.工商管理本科專業體驗式教學體系的設計及實施策略研究.財政監督,2011,(02).[2]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2011.[3]金蝶手工沙盤實驗室.正日科技,2010,(12).[4]陳華平.淺議ERP沙盤在高職高專院校的運用.學術探討,2010,(07).[5]谷再秋,喬梅.基于培養工商管理類應用型人才的 ERP沙盤模擬實訓探析.中國電力教育,2009,(12).[6]張前,張守鳳.管理類專業引入ERP沙盤模擬課程教學探索.中國成人教育,2009,(11).[7]張慶華.高校ERP沙盤模擬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實踐.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2).[8]劉肖寒.ERP沙盤模擬及其在運營管理課程中的應用.現代教育科學,2008,(05).[9]楊春季. ERP沙盤模擬教學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應用分析.中國電力教育,2007,(07).教研項目:《體驗式教學法在工商管理本科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獲得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項目編號:20131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