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娜
高師院校師范生在校的琵琶學習時間有限,加上琵琶器樂學習難度大,很容易導致高師琵琶教學中師生一味追求演奏難易和曲目數量,從而忽略了對執教能力的培養。“師范性”是高師音教專業的本質特征,結合琵琶器樂學習特點,文章提出對師范生能力和興趣的培養是提高高師琵琶教學質量的關鍵,并從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執教能力的提升兩方面進行論述,探討了高師琵琶教學中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高師琵琶教學師范性可持續能力琵琶,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樣的指法而被譽為“彈撥樂器之王”,其獨特的音韻美和形式美更是體現了華夏音樂所蘊含的美學特征。琵琶演奏需要憑借雙手系統繁雜的基本動作形式,并不斷衍生出的新的表現方式,因而琵琶學習普遍存在“上手難、入門難、彈好更難”的特點,由此導致近年來學生數量逐漸減少,久而久之還將造成琵琶器樂學習陷入冷門的惡性循環,繼而又會影響民族器樂傳承發展的有序進行……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作為基礎音樂教育的人才樞紐,其中民族器樂教學是高師音教專業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承發揚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大使命,要改變上述一系列琵琶器樂學習現狀,高師琵琶教學自然應無可推卸地擔負起重任。
高師琵琶課是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專業課,相比之下,選修學生較專修學生多。課程一般從一年級下半學期或二年級才開設,四年級學生又要忙于實習、畢業論文、找工作等等,就此看來大學里真正學習琵琶的時間不足四年;加上高師院校琵琶教學多采用小組課組織形式,而授課模式以及教學內容卻沿襲了專業音樂院校的傳統,等等原因使琵琶教學顯得“時間短、任務重”,很容易導致高師琵琶學習過分追求“難度”和“數量”,而忽略了音教專業“師范性”本質特征。高師琵琶教學如果只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教出來的學生只會演奏,卻不具備專業教學能力,很難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需求。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正如中國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結合高師琵琶學習需要在短時間內見成效的教學特點,在融人才競爭與教育競爭于一體的21世紀,對于師范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是提高高師琵琶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高師琵琶教學培養的學生是未來的中等學校音樂教師,這與專業音樂院校以“培養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目標不同,因此培養的學生應具備以下專業素質:(1)教學和輔導能力;(2)規范的演奏和示范能力;(3)組織音樂活動的能力,同時還必須應對新課標、新教改的實施在基礎音樂教育模式、內容等各方面產生的變化,由此形成高師琵琶教學金字塔型培養模式:底部“知識傳授”是“能力培養”的前提和基礎;中間“能力培養”是高師琵琶教學的重點(關鍵),“能力培養”缺乏將會直接影響到高師人才素質結構培養的健全性;“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支撐了頂部“教師專業素質養成”這一目標,最終培養出具備一定素質的中小學師資。
1.夯實專業基礎
琵琶演奏指法繁多,難度大,且表現藝術深奧,但其技術和表演又有一定的規律性可循,比如在文曲中的“彈”多為慢彈,觸弦較深;又如同時期、同題材、同類型琵琶樂曲的演奏和表演是有相似之處,并可以相互借鑒的,等等。由此看來,牢固掌握琵琶專業基礎知識及演奏常識可以在以后的演奏中舉一反三,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才是提高高師學生執教能力的關鍵。高師琵琶教學涉及到演奏和教學兩大方面的能力培養,教師在傳授技術動作以及識譜、校音等琵琶專業知識時,可采取“邊學邊練、邊練邊學”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有目的地把琵琶作品按風格歸類,讓學生演奏不同風格的多個作品,并通過“教師示范——學生實踐——教師指導”的多次循環,培養學生對樂曲的演奏形成規律性認識,最終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和執教能力。
2.提高思維能力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歷來是人們學習的良方,PBL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更有助于學習者牢固地掌握知識。音教專業琵琶教學中的PBL教學模式利用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并最終解決問題,可以細分為:教師引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最終解決問題,如教師可以布置要學習的新曲,然后鼓勵學生自己識譜、練習,把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分解為具體問題去思考、領會和掌握。琵琶教師還可以把進度和演奏水平相近的學生進行分組,把在演奏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抽象化,并借助于現代教學技術開拓新的授課模式如討論課、觀摩課等,通過師生間共同探討使教學難點和重點明確化,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創新意識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發生巨大轉型,琵琶音樂作品更是一改傳統印象——不規整的曲式結構、多變的調式調性、新奇的旋律線條、反常態的音響等等,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如此大背景下,在高師琵琶教學中有意識地開發學生創新能力,不僅可以培養于師范生多元化的藝術鑒賞力,更有利于學生們順應時代要求,在琵琶藝術和文化的傳承中發揮重要力量,進一步推動琵琶藝術的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激發他們學習琵琶的熱情。除了常規課內教學外,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外課堂教學的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類比賽,還可以靈活機動地組織各種專業競賽,如編曲比賽、識新譜比賽、調音比賽等,由此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在競賽中得到學習;另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年音樂會、社團活動等各類實踐演出,引導學生對新的演奏形式、節目類型進行嘗試,在循循誘導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二、更新教師教學理念
1.實施主體性教學
高師琵琶專業主體性教學重在突出實踐,自主性的特點應自始至終遍及整個過程的各個方面——通過切身體驗和感受來獲取相關演奏知識、提高執教能力。
對于學生在琵琶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如執教和演奏方面的專業問題,或識譜、校音、指法編配等常識性問題)教師不能全權包辦,“滿堂灌”的器樂教學只能導致學生對教師過度依賴,不利于今后的工作和學習,教師應循序漸進地不斷引導學生主動獲得正確的知識和方法。如初學學生在校音時經常存在“校音不準”、或“校準的音一彈又松了”等問題,親自幫學生校音只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學生還是沒有真正學到本領。明智的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知道琵琶四根弦依次的音高、纏弦的正確方法和校音時的基本常識與注意事項,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實踐,要求學生每節課前對照鋼琴校音,上課時老師檢查并針對各個學生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和提出改進方法,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小組課上教師指導性的講解還可以讓其他聽課的學生避免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