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7月初,在上海法語培訓中心的一間教室里,幾個同學正在課間交流:
在一家法國紅酒代理公司工作的山東姑娘Charlotte最近因為公司業務不景氣剛剛失業,這也意味著她的法語學習生涯可能就要到此畫上句號了——每級3000多元人民幣的課程以往都由公司報銷,如果不在法國企業工作,已經學到5級的法語足夠日常交流了。
在一家法國汽車企業工作的東北女孩Sarah最近剛換了部門老總,原先的法國老板回國了,而新任的是一位中國人——Sarah說,法國總部越來越感到派管理者來中國不太劃算,因為要算上全家的住宿交通和教育費用。
俄羅斯女孩Maria馬上要去巴黎學習服裝設計了,她打聽下來,上海的生活成本和歐元區的大城市已經接軌了。西班牙姑娘Meri跟隨法國老公來到上海生活,在這里的國際學校當西班牙語老師讓她可以賺取一份體面收入,而說起巴塞羅那老家,那里的失業率可不低……
隨著中歐經濟關系的加深,歐元波動對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歐債危機以來,歐元相對人民幣貶值明顯,曾一度“破八”。2014年以來,歐元在窄幅波動中緩步回升,不少行業也隨著歐元波動而起起伏伏。
學小語種,留學歐元區
每年寒暑假,海外游學就成了經濟條件相對不錯的中國家長給孩子的“假期必修課”。以往囊括劍橋、牛津、哈佛大學以及麻省理工等著名英美高校的產品最受中國家長青睞,而今年歐元區小眾深度游也開始冒尖。
決勝網市場部副總裁南楠向《新民周刊》介紹,決勝網上“意大利奢侈品游學團”就賣得很不錯:“歐洲奢侈品和貴族歷史相吻合,中國奢侈品歷史較短。現在就有意大利的學校專門組織那些想要學習奢侈品的中國學生,系統了解一下文化和當地特色。”而法國2周到一個月的“夏令營”也愈來愈受歡迎,“這些游學以‘學為主,首先是語言培訓,其次是當地社交活動,與當地學生交流,還有一些短期周邊游。”據悉,參加的學生以18-22歲為主,他們往往都有去歐洲留學的計劃,現在的游學只是“打前站”。
據悉,意大利奢侈品游學團,一般收費在5萬人民幣左右,而“夏令營”大概3.5萬元人民幣。以上海法語培訓中心今年暑期的游學項目為例,20人游學團將在法國待三個星期,其間入住當地家庭,除了法語培訓,當然還會有游覽和購物環節。
至于歐元區留學,目前中國學生首選的是德國、法國這兩大歐元區經濟引擎,也有一些學生選擇意大利甚至芬蘭。在南楠看來,歐元相對人民幣貶值的吸引力對中國學生很有限。“美加留學成本30萬人民幣,歐洲一般20萬-25萬,一般家長首選學校質量再考慮費用,畢竟去留學的家庭都能承受這樣的經濟壓力。”
方方工作室負責人郭涵芳也持有相同觀點,她告訴《新民周刊》:“這幾年歐元其實貶值幅度并不大。而且歐洲現在學費都在漲,每年漲幅5%-10%,學費升值比歐元貶值可快多了。”25歲的南京小伙Jeremy今年9月要去巴黎念文學博士課程,他對《新民周刊》感嘆現在歐元還是太貴:“我前兩年去念碩士研究生課程的時候,歐元曾經‘破八,現在都8.45了,早知如此,當年多兌一些歐元了。”
即便當下歐元貶值,最快也要對明年春季開學的學生有影響。南楠說:“留學因為要提前一年申請,所以家長都是提前準備換好歐元的學費和生活費。例如,2014年歐元區入學的中國學生,家長在2013年就準備了。”
事實上,對于從小學英語的中國學生而言,留學歐元區的最大挑戰是學習小語種。據南楠介紹:“如果是去歐元區念研究生,中國學生可以選擇英語授課,但生活還是需要當地語言,所以也要在國內學3個月,考一個當地語言成績才行。而如果是去念大學本科,中國學生至少要在開學前半年把語言搞定。”
以上海法語培訓中心為例,這幾年密集班(每周20小時)和強化班(每周10小時)開班越來越多,相對以往普通班(每周5小時)的“玩票”性質,更多的中國學生帶有留學目的而不是純粹興趣來學習法語,希望短期內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與此同時,暑期班也應運而生——通常4個月一級的學習時間被壓縮到2個月,為的就是能讓一部分趕在9月開學的中國學生能夠在法國獨立生活。
歐洲人才流向中國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因為歐元貶值而涌向歐元區的高等學府時,越來越多的歐洲年輕人也漂洋過海到中國“淘金”。
郭涵芳舉例說:“現在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專業本科畢業的學生,年薪至少人民幣8萬-10萬,他們還未必肯干。而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經濟不好,那里的建筑專業十分發達,同等畢業生在當地連500歐元的月薪都未必找得到工作。此外,一些外資企業在中國招年薪20萬人民幣、具有2年以上App開發經驗者很難,因為中國的高校沒有App開發課程,而東歐國家的畢業生可能起薪四五千也愿意,這些人來中國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現在歐洲青年失業率高達40%,而上海每年老外的就業簽證都以20%的速度增加。”
在中國有2400多家德國企業會員的德國工商大會大中華區上海本部總經理安德葆(Christoph Angerbauer)對《新民周刊》表示,不斷升值的人民幣和中國的高速發展,讓德國企業中方管理層的薪資待遇已經和德國本土持平,而這也讓在華德企更傾向于招收德方管理人員。“我認識一個在華規模200人的德國公司,總經理希望招一個副總負責生產,要求10年相關經驗、精通英語,如果會一點德語就更好了。他本想招一個中國人,但是接近一年的招聘以失敗告終,因為合適的人選要價太高,最終他雇傭了一個只有三年工程經驗的德國人,算上安家費也比中國人便宜。”
越來越多的德國年輕人愿意到中國就業,還因為中國經驗是很好的“跳板”。“對于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在德國本土工作的起薪更高。但如果年輕人到中國工作,加薪升值速度就更快。”安德葆透露,“在德國,你第一次加薪可能是工作五六年以后的事,而且增幅只有一兩個百分點;而在中國,你很可能每兩年就有一次加薪,幅度也很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