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昀
境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啟示
文/楊昀
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者應當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經濟主體,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者”自上世紀90年代初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完全轉變之后方才出現。消費者在經濟交往的過程中,因專業知識的缺乏、經濟地位不對等、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天然地處于弱勢地位,為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各國都非常重視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工作,尤其是境外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筆者將從立法、消費者組織和爭議解決機制三個方面介紹這些先進經驗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些最早實施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國家和地區,例如美國、歐盟、德國、日本等,均有較為完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并且涵蓋網絡、電視、電話等非現場購物和金融消費等新的經營模式和新興消費領域。
1、美國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體系
美國是典型的普通法系國家,除了大量判例法外,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出臺了大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制定法。如《聯邦消費者信用保護法》和《統一消費者信用法》等。
美國的立法體系主要側重于規制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食品藥品安全、商品標示及商標管理以及契約法四個方面。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制定禁止獨占經營的國家,從1890年的《謝爾曼法》到《克萊頓法》對價格歧視、獨家交易及搭售等限制競爭行為的管制均體現了美國對自由市場競爭行為的保障。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食品、藥品和化妝品等特殊商品進行嚴格管制的國家,早在1938年頒布的《聯邦食品、藥物及化妝品法》就規定大量食品、藥物及化妝品的質量標準和標示規范。其他如《醫療器材修正法》、《肉品檢查法》、《家禽產品檢查法》等等涵蓋了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幫助消費者可以正確客觀地對商品進行選擇,從1870年開始,美國制定多部法令,對商品標示及商標予以規范,如《公平包裝和標示法》、《酒品標示法》、《煙品標示及廣告法》等等。美國作為一個主要的判例法國家也與時俱進,在制定法領域亦出現了許多與消費者契約有關的新規定。如1968年的《消費者信用保護法》、《消費者租賃法》、《家庭平等貸款消費者保護法》等。
美國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體系之完整,領域覆蓋之全面,以及對消費者權益保護之細致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2、歐盟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體系
歐盟為了解決成員國直接法律體系的不一致,于2008年頒布了《消費者權利保護指令建議案》,融合包括消費物銷售及《不公平競爭契約條款指令》、《消費者遠距交易指令》及《訪問買賣》等四個歐盟消費者保護指令。此建議案針對一些共同的事項,建立系統統一的規范標準,以克服各成員國法令不協調及差異性的問題。
歐盟對食品和環保方面的要求尤其重視,如2000年的《食品標示、表示及廣告指令》要求食品在包裝前,在標示及廣告方面必須符合經過整合的標準,在包裝上必須標明販賣商、產品成份、質量、可能引起的過敏、有效期限及保存方式。2010年的《環保標示規章》要求,產品必須有環保標示,以使消費者得以識別高環保質量之產品。
另外,歐盟是對電子商務和遠程交易領域規范最為完善的地區,例如1997年頒布的《消費者遠距離交易保護指令》、2000年頒布的《電子交易指令》、2009年頒布的《電子貨幣指令》和《電信網絡改革指令》都對電子商務和遠程交易各個環節中消費者權益應該得到哪些保障作了詳細的規定,并確立了消費者享有撤銷權的立法理念,得到了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效仿。
消費者組織是由政府主導或消費者自發成立的,以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宗旨的非政府機構。消費者組織對消費者權益的集體保護,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國家保護、經營者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較為發達的成熟經濟體都有極為活躍的消費者組織。
1、由政府主導設立的消費者組織
我國香港和澳門地區由政府主導設立了消費者委員會,注重發布各類消費信息和消費者教育工作。例如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自1976年起每月出版《選擇》刊物,公布產品測試結果、產品和服務表現、安全及其他方面的數據,供消費者參考。澳大利亞在聯邦和各州的各行業均設立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組織——歐姆巴斯曼(O m-b u d s m a n)。挪威政府設立消費者理事會,由政府全額撥款,專門從事消費者權益保護。理事會致力于推動價格信息透明化、服務合同標準化、商品檢測常態化以及糾紛處理便捷化。
2、消費者自發設立的消費者組織
最有國際影響力的民間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當屬成立于1953年的美國消費者利益委員會。該委員會總部設在密蘇里大學,其主要工作是提供消費者報道、信息及情報,維護消費者在美國的經濟權益,著重研究有關消費者利益方面的法律、政策,出版自己的期刊《消費者業務雜志》,并受理消費者的投訴。美國消費者利益委員會與美國消費者聯合會、美國消費者聯盟是美國三大消費者民間機構。這些民間機構在解決消費糾紛時,往往會采用向新聞媒體曝光、代表消費者向法院起訴等手段以獲得聲援。
這些政府或非政府消費者組織因其活躍的工作,對消費者的影響力、號召力較大,很多消費者組織的工作人員憑借出色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獲得了選民的選票當選議員,從而直接提出保障消費者利益的議案。
在境外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都為消費糾紛制訂了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仲裁制度。
例如我國的澳門地區就在消費者委員會下設立了“消費爭議仲裁中心”,解決在澳門地區發生的,涉及金額不高于澳門幣五萬元的消費爭議,仲裁裁決由一位兼職擔任仲裁法官職務的法院司法官作出。又如澳大利亞的消費者保護組織歐姆巴斯曼(O m-b u d s m a n)以3人聽證小組的形式解決小額、簡單的消費糾紛。再如挪威的消費者理事會免費為消費者調解糾紛,但商家則需支付3000-4000克朗(1克朗約合人民1.03元),所以從經濟上考慮一般經營者都愿意選擇自行與消費者和解。一些疑難糾紛由理事會和相關行業協會各出兩名代表,組成調解小組提出公允的解決方案。
筆者認為,仲裁作為一種國際通行的消費爭議解決途徑,受到了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普遍認可。加之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根據實際情況并借鑒境內外經驗,設立便捷、迅速的小額消費仲裁庭,由經過專門培訓的消保委工作人員擔任仲裁員來解決小額消費糾紛是值得推行的。
除了上述三個主要方面,某些國家和地區還規定公益性媒體必須對消費者保護工作給予支持,例如美國、英國等國家規定,公益性電視頻道每周必須保證一定的時段播放消費公益廣告和消費教育節目。
目前,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經頒布實施,《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正在緊鑼密鼓地修改中,希望在立法過程中能充分參考與借鑒這些境外的先進經驗,出臺一部真正體現上海特色、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地方性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