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颙
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就要“不怕煩”
文/樊颙
家在田林的居民大多都知道有個“不怕煩”工作室。
這是在田林社區(街道)黨政領導高度重視下,于2012年10月9日正式掛牌成立的。這個工作室本來叫“樊律師不怕煩”工作室,發展到現在,工作室也在不斷壯大,不僅僅是我個人,而且整合了社區法律志愿者、心理健康志愿者隊伍資源。工作室位于田林社區(街道)黨員服務中心內,配備有專門的辦公室、接待室、談心室。這也是我作為一名區人大代表聯系社區人民群眾、傾聽民情民意、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最直接的通道之一。
工作室通過“一條熱線、一個信箱、一支團隊、一組講座”的方式,為居民提供各種相關援助。居民通過熱線電話向我咨詢,我即便再忙,也會回復;有時遇到“疑難雜癥”,我就約好時間與居民詳談,有時甚至特地趕到小區,上門接受咨詢。我還通過開設講座、參加小區公共事務聽證會等,為居民提供婚姻、家庭、遺產等方面的法律知識輔導和糾紛調解。
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我們工作室的工作特點。當前是經濟快速發展期,也是社會矛盾凸顯期,隨著社會管理重心的下移,轉型期的各類社會矛盾在社區相對集中,由現代社會浮躁、焦慮心態而引發的種種負面情緒以及價值標準的偏失、價值觀念的缺失也時??M繞左右。對于居民的每一個訴求,我們及時跟進,用專業力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疏導、矛盾調處,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在這幾年時間里,我充分利用自己的代表身份以及身為律師、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優勢,用心、用力參與其中,也有了一些切身的思考和感悟。
在我看來,人大代表不能只反映問題,當一個“傳聲筒”,而是要有責任擔當、能積極作為。和老百姓交流的時候,懷著一顆怎樣的心、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溝通很重要。作為從群眾中來的人大代表,就更應該接地氣,和居民保持密切的朋友關系,用充滿正義、充滿理解的話語,用人們喜聞樂見也愿意接受的溝通方式進行疏導撫慰。有時候,老百姓的訴求并不復雜,我們要幫助他們維護正當的法律需求,按照正當的途徑解決問題。有時候,一些訴求源自心中“一口氣”甚至裹挾著私利,我們要向他們釋法明理,引導他們辨明是非,解開心中的疙瘩,消化負面情緒。既講法,又講理、講情,就是我面對居民時恪守的一條準則。
記得有次工作室來了位60多歲的阿婆,她年輕的時候在插隊落戶時右手手臂被拖拉機夾斷造成殘疾,給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不便。這些年,她不斷地向多個部門反映,希望能認定為工傷,得到一定的補償。然而,按照現有的政策依據,確實是無法進行認定和補償的。阿婆找到我的時候,始終感到社會對其不公,她的整個人生就在不公中墜入了深淵。為了讓她從這種情緒中拔出來,我和她面對面交流了三次,站在她的角度感同身受,幫她一同分析、挖掘當前生活的富足感,引導她走出迷惘執拗的心緒,撫平她心中的不公。等到她第四次來找我的時候,她說:樊代表,這次我不是來找你傾訴問題的,我是特地來感謝你的!
自從工作室這扇大門隨時隨地敞開后,來找我的居民絡繹不絕,鄰里矛盾、停車問題、規劃紅線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通過這根“管道”接進來。當初起名“不怕煩”是一種挑戰的意味,但在和居民接觸交流的過程中,我不是把它當作挑戰,更多的是一份責任。當然,這么多問題我也不可能全部解決,只能是盡自己微薄之力全力解決和引導,不能解決的也要反映給有關部門,帶有共性的問題更要做好總結梳理并提出相關書面意見。每當來訪者露出笑容、每當當事人表示感謝、每當老百姓由衷感嘆時,我才真正感到欣慰和愉悅。從中我也悟出點人大代表如何密切和人民群眾聯系的“門道”,那就是要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作為人大代表首先要有一份熱愛代表工作的心,其次要有一份無怨無悔付出的愛,還要有一份對祖國、對社會的奉獻精神,不能拈輕怕重,要勇于擔當。我們始終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人民群眾選出來的,就應該回到人民群眾中去。(作者系徐匯區第十五屆人大代表、上海新惟律師事務所律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