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英
做“三嚴三實”的先行實踐者
——記嘉定區鎮兩級人大代表蘇興華
文/李英

蘇興華現任嘉定區第五屆人大代表、江橋鎮第三屆人大代表、江橋鎮太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多年來,蘇興華始終懷著對家鄉、對村民的深愛之情,帶領全村干部群眾,以黨建引領加強基層民主建設、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強村富民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探索,深得村民的信任和擁護,太平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莊,成為“中國幸福村”、“全國農村民主管理先進村”、“全國文明村”,走出了一條農村基層群眾工作的特色之路,為新時期推進上海郊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作出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蘇興華同志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政議政,始終把群眾反映的問題作為自己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的重要工作內容,他一直把聯系選民、走訪群眾作為履行職責的重要前提,把選區人民的呼聲和要求作為第一要務。通過登門入戶、設立民情聯系箱、開設書記電子信箱等方式,與選民保持親密接觸,及時了解選民的急、難、愁問題,及時為村民排憂解難。在人代會上,他代表選民提出議案、意見達30多件,內容涉及道路建設、環境污染、公共交通、房地產證、動拆遷等等,這些意見建議切合實際,舉措鮮明,在區、鎮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基本得到解決。如:《建議實行“托管制”和“積分制”的管理模式管理好、服務好、引導外來人員》、《加強園區企業監管力度》、《關于加強基層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建議》等都一一得到了落實,得到選民的一致認可。
蘇興華是一個積極進取,敢立潮頭的人,他創造了上海乃至全國的多個第一:1980年,改革開放剛起步。剛擔任生產隊長的蘇興華就向黨支部書記提出,把土地按照人頭分給每個家庭去承包。當時,《解放日報》充分肯定了這一做法,并由此吹響了上海市農村改革的進軍號。村黨總支制定出《太平村村民自治章程》,這個自治章程,被稱為太平村的“憲法”,全國實屬罕見!2005年6月,上海市第一個新村民黨支部——太平村新村民黨支部成立,這是黨的基層組織對流動人口服務、凝聚、引領的一次重要實踐,在我國城鎮化道路上具有范本意義。
在村級經濟建設方面,蘇興華敢想敢做,努力解決了老百姓“錢袋子”問題。他提出了建立太平村工業園區的超前想法,并懷著強烈改變家鄉面貌的雄心壯志,以忘我的干勁投入到發展經濟的工作中去。在蘇興華的帶領下,幾年以后,太平村就甩掉了“窮村”的帽子,老百姓生活質量大幅提升。至2013年,太平村年可支配財力達到了1200萬元,村民年勞均收入達到32000元,并還清了所有債務,太平村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在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他把黨支部建到了村民小組,成為全市第一個開展村組黨建的農村,開創了黨建的新模式。他在全市第一個建立起了村務監督委員會,讓普通村民來監督村干部在黨務、村務、理財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工作,在自己頭上多套一個“緊箍咒”。蘇興華還獨創了“五個讓”的群眾工作理念、“五步法”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及《議案》征詢制、村民會議表決制、干部履職評議制等等管理新辦法,使太平村形成了和諧、民主的政治氛圍,而貫穿始終的,就是蘇興華的改革創新精神。
在企業改制期間,許多私營業主“誠心誠意”邀請蘇興華等村干部入股,“可以100%享受分紅”。但他嚴詞拒絕了,不僅如此,他還嚴格要求村干部,說了四個字:不許涉足。他說:誰要入股,誰就辭職。在太平村注冊的企業有100多家,在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他堅持不參加宴請。
蘇興華同志勤勉務實、民主共商的工作作風,敢于擔當、善解難題的進取精神,清正廉潔、從嚴律己的政治操守得到中央、市、區領導,特別是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的一致認可,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市、區掀起了學習蘇興華同志模范事跡的高潮。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麟在蘇興華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指出,蘇興華同志長期堅守在基層工作一線,秉承“讓村民作主、為村民造福”的理念,走出了一條農村基層群眾工作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