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重要作用分析
李帆
目的 探討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 (TIA)患者的重要作用。方法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2544 例作為研究對象 , 選用美國飛利浦 PHILIPS 彩超 iu22 對所有患者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結果 2544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血管內中膜增厚 412 例 (16.0%)、低回聲斑塊 612 例 (24.06%)、強回聲斑塊 507 例 (19.93%)、混合回聲斑塊 1013 例 (39.82%)。結論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于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很高的臨床意義 , 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缺血性腦血管病
缺血性腦血管病 (TIA), 又名一過性腦缺血發作 , 與癌癥、心臟病一起被稱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三大疾病 , 當一條或多條腦血管缺血導致該供血區局灶性腦功能障礙時 , 就會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體征并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1]。鑒于缺血性腦血管病諸多并發癥的臨床癥狀的隱蔽性和復雜性 , 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手段 , 加強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 , 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已經成為臨床醫師研究的重點。本研究主要以 2011 年 1 月 ~2013 年 12 月本院功能科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2544 例作為研究對象 , 分析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重要作用。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收集 2011 年 1 月 ~2013 年 12 月本院功能科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2544 例作為研究對象 , 其中男 1334 例 , 女 1210 例 , 年齡 39~76 歲 , 平均年齡 (49.5±4.8)歲 ,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行腦部 CT 或 MRI檢查 , 臨床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病;②不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的心肺肝臟功能衰竭、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
1. 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編著的《血管和淺表器官超聲檢查指南》。
1. 3 方法及判斷標準 選用美國飛利浦 PHILIPS 彩超 iu22對所有患者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檢查前 , 讓患者仰臥并向其陳述做超聲檢查時的注意事項 , 檢查時 , 從患者的頸動脈開始向頸內動脈入顱等部位做連續橫斷面及縱斷面掃查 , 同時進行彩超及頻譜多普勒檢查頸動脈血管內中膜的厚度、管道狹窄的程度、是否出現斑塊回聲、斑塊回聲的表面情況等超聲表現。其中 , 斑塊指標為內中膜厚度局限性≥1.5 mm, 內中膜厚度正常指標為 <1.0 mm, 內中膜增厚指標為 1.0~1.4 mm[2]。
對 2544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 ,結果 顯示 :血管內中 膜增厚 412 例 (16.20%)、低回聲 斑塊612 例 (24.06%)、強回聲斑塊 507 例 (19.93%)、混合回聲斑塊 1013 例 (39.82%)。見表1。

表1 2544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n(%)]
缺血性腦血管病多發于老年人 , 其發病率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 隨著我國慢慢步入老齡化社會 , 缺血性腦血管病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 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早發現、早預防相關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相關研究顯示頸動脈的病變(血管內斑塊、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 一般情況下 , 頸動脈斑塊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潰瘍、破裂、出血的情況 , 若這些破碎的斑塊隨血液循環到達腦血管 , 就會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甚至腦梗死 , 所以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觀察頸動脈的情況(頸動脈血管內中膜的厚度、管道狹窄、管道狹窄的程度、是否出現斑塊回聲、斑塊回聲的表面情況等)對于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至關重要。
在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檢查中 , 腦血管造影至今仍然是金標準 , 但其作為一種創傷性檢查 , 可能會加劇患者栓塞性腦卒中的發生幾率 , 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使用限制。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 2544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資料 , 發現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超聲檢查 ,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作為一種無創性檢查 , 對于頸動脈斑塊和頸動脈狹窄具有很高的檢查準確率 , 因此 ,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于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很高的臨床意義 , 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
[1]尹蔚群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的臨床研究 .中外醫學研究 , 2013, 11(20):69-70.
[2]陳慧 .35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的臨床分析 .中國當代醫生 , 2012, 19(28):105-107.
2014-04-11]
663100 硯山縣中醫醫院功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