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青少年耐藥性癲癇采用拉莫三嗪添加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張曉燕
目的 對青少年耐藥性癲癇 (DBE)采用拉莫三嗪 (LTG)添加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青少年耐藥性癲癇患者 120 例 ,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 每組 60 例 , 給予對照組患者采用丙戊酸鈉進行治療 , 給予觀察組患者采用拉莫三嗪進行治療 , 對兩組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分析。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 (90.00%)明顯好于對照組的 (65.00%),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2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 (50.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對青少年耐藥性癲癇患者選用拉莫三嗪進行治療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降低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 值得在臨床的治療中廣泛推廣應用。
青少年耐藥性癲癇 ;拉莫三嗪;療效 ;安全性分析
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常見的疾病之一 , 而耐藥性癲癇是癲癇研究領域的一個難點和熱點 , 患者的發病率較高 ,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況 ,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給患者的家庭也帶來沉重的負擔[1,2]。為了探究青少年耐藥性癲癇采用拉莫三嗪添加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 , 特對120 例青少年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2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青少年耐藥性癲癇患者 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 , 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 其中對照組 60 例 ,男 33 例 , 女 27 例 , 平均年齡 (8.96±1.45)歲 ;觀察組 60 例 ,男 33 例 , 女 27 例 , 平均年齡 (9.24±1.35)歲。所選取的患者均取得他們監護人的知情同意 , 經臨床和常規檢查確診為耐藥性癲癇 , 排除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和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 ,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給予觀察組 60 例患者采用拉莫三嗪進行治療 ,起始劑量晚服 , 12.5 mg/次 ;第 3 周加至 12.5 mg, b.i.d.;3 周后根據患者癲癇發作的頻率調整服藥劑量 , 每隔 1~2 周增加1 次劑量 , 每次增加 12.5~25 mg 直至患者達到最佳的療效 , 將患者的藥物劑量維持在 75~150 mg, 最大劑量不超過 200 mg。
對患者有無過敏皮疹等嚴重不良反應進行密切關注 , 如有不良反應發生應立即停止用藥。
給予對照組 60 例患者采用丙戊酸鈉進行治療 , 開始劑量為 20 mg/(kg·d), 分 2~3 次服用 , 維持 5 d, 如無發作 , 維持此量 ;如仍有發作繼續增加劑量 , 每 5 天增加 5~10 mg/kg, 直至達到理想療效 ;最大劑量為≤ 30 mg/(kg·d);對患者有無過敏皮疹等嚴重不良事件進行密切關注 , 如有不良事件發生應立即停止用藥。
1. 3 療效評定標準[3]顯效:患者治療后無癲癇發作;有效:患者治療后癲癇發作頻率減少;無效:患者治療后癲癇發作頻率增加 , 總有效率 = 顯效率 + 有效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出現的乏力、胃腸道癥狀、嗜睡、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 采用 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 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 (90.00%)明顯好于對照組的 (65.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 治 療 后 不 良 反 應 的 發 生 率 (24.00%)明 顯 低 于 對 照 組 的(50.00%), 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n (%)]
本 研 究 表 明 , 觀 察 組 治 療 后 的 總 有 效 率 (90.00%)明顯好于 對 照組的 (65.00%), 兩組 比 較差異具有 統 計學意義(P<0.05)。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常見的疾病之一 , 而耐藥性癲癇是癲癇研究領域的一個難點和熱點 , 癲癇具有反復發作的臨床特征 ,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給患者的家庭也帶來沉重的負擔[4]。目前對癲癇的治療大多采用藥物治療 , 通過控制癲癇的發作 , 最大限度的減少患者的發作次數 , 使患者保持或者恢復原來的狀態[5]。拉莫三嗪是苯三嗪類衍生物 ,葉酸拮抗劑 , 可使興奮性遞質谷氨酸釋放減少 , 通過膜穩定效應 , 阻斷突觸前膜的依賴性鈉通道而產生良好的抗癲癇作用[6]。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2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 (50.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癲癇患者口服拉莫三嗪的吸收好 , 生物的利用度高 , 半衰期較長 , 肝藥酶的誘導作用及自身的誘導作用小 , 對癲癇患者的肝腎功能的影響較少 ,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治療后乏力、胃功能不適、嗜睡、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 安全性較高 ,適合青少年使用 , 減少了對青少年的傷害[7,8]。
綜上所述 , 對青少年耐藥性癲癇患者選用拉莫三嗪進行治療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降低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能夠促進患者康復 ,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 值得在臨床的治療中廣泛推廣應用。
[1]王馳 , 劉鳳君 , 吳遜 .拉莫三嗪與其他藥物合用時的藥代動力學特點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 2010, 23(4):312-314.
[2]梁曉麗 , 劉治軍 .拉莫三嗪治療兒童和成人癲癇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評價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 2011, 30(11):721-727.
[3]譚啟富 .試評我國癲癇外科的發展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 2012, 17(10):577-578.
[4]宋煥春 .拉莫三嗪在癲癇患者中的效果觀察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 2011, 30(11):721-727.
[5]何佳 , 黃睿 , 周東 , 等 .新一代抗癲癇藥物對成人全面強直陣攣發作單藥治療保留率的比較 .華西醫藥 , 2012, 27(6):855-859.
[6]張冬梅 .拉莫三嗪治療新診斷的成人部分性癲癇的療效及其對腦電活動的影響 .中風與神經病學雜志 , 2012, 29(9):797-783.
[7]Jankovic SM, Dostic M.Choice of antiepileptic drugs for the elderly: possible drug interactions and adverse effects, 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 2012, 8(1):81-91.
[8]Kicka M, Klopotowski T, Picheta S, et al.Massive lamotrigine Poisning-case report.Przel.Lek, 2011, 68(8):543-545.
2014-04-25]
458000 鶴壁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