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捧
摘 要: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術,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和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學生能夠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從而也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改;學生;教學方法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就要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情境,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得知識。那么在課堂上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呢?下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一、改革課堂教學,放手學生討論
“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打破舊觀念的束縛,改變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模式,擺正自己的位置,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應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讓學生討論。
如,我在教學《羚羊木雕》這課時,當學生弄清故事情節后,一些學生對故事的結尾不夠滿意,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就順勢寫出兩個問題分小組讓學生討論:(1)女兒既然已經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事情怎樣處理才更妥當?(2)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表現很積極,整個課堂充滿激情,各小組同學都爭著把自己不同的想法、見解講出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其他學生受到啟發。
二、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習興趣
學習應當讓學生是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主動地獲取知識,成為學習主人。
初中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所以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使學生把興趣轉化為樂趣,讓學生愿學、樂學。如,在教學《水調歌頭》這首詞時,我首先用多媒體播放王菲唱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流行歌曲,在播放過程中不少會唱的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很快進入意境。有了這個情境的導入,在上課伊始就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效果。
三、樹立學生自信心,敢于表現自己
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往往只有少數學生舉手回答,個別學生甚至從不舉手。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沒勇氣回答。那么怎樣才能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大膽積極的回答問題呢?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要把握時機,利用評價語言的魅力,不斷以贊賞的語言,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表揚、鼓勵、肯定。讓學生嘗到甜頭,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欲望,樹立起信心。
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對難易不同的問題分層次提問,對成績差的學生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為他們創造發揮的機會,肯定他們的進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樂于學習,逐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作者單位 河北省蠡縣育才初級中學)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