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景冬 張揚 王君
·臨床醫學·
脂肪酸結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應用分析
詹景冬 張揚 王君
目的探討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應用。方法51例AMI患者為AMI組;22例發作性胸痛<20 min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對照組。檢測患者入院時及發病后1、2、3、4、6、7、8、10、12 h的血液FABP水平。比較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后各時段的血液FABP、肌鈣蛋白水平;并對比相同時段的心肌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與心肌肌鈣蛋白I(cTnI)。結果AMI后患者血液中脂肪酸結合蛋白水平逐漸升高 , 比肌鈣蛋白I較早的預測心肌梗死。結論脂肪酸結合蛋白應用于診斷急性心肌梗死, 可提高診斷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脂肪酸結合蛋白;肌鈣蛋白I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AMI患者51例(男39例、女12例)作為AMI組, ST段抬高型AMI(STEMI)45例, 非ST段抬高型AMI(NSTEMI) 6例, 年齡28~73歲, 平均年齡(63.8±14.1)歲。選發作性胸痛<20 min不穩定型心絞痛22例(男17例, 女5例)作為對照組, 年齡27~75歲, 平均年齡(64.5±13.1)歲, 入院時AMI發作時間平均50 min。AMI診斷標準參考美國心臟病學會診斷標準。STEMI:①典型心絞痛發生持續30 min以上;②至少2個相鄰胸前導聯ST段抬高>0.1 mV, NSTEAMI:①心電圖表現為無相關導聯ST段抬高和(或)伴動態ST段下斜型或水平壓低改變;②有或無T波冠狀倒置。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血液標本的化驗: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試驗(ELISA法)測定H-FABP、cTnI。H-FABP檢驗采用的是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試驗, 共有7個濃度的標準品, 采用倍比稀釋高濃度標準品的方法獲得, 波長450 nm的酶標儀上讀取各孔的數值。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脂肪酸結合蛋白在心肌梗死患者胸痛持續1、2、3、4、6、7、8、10、12 h時的表現 :H-FABP、cTnI在不同時間變化趨勢統計分析結果顯示AMI后1 h開始升高。1~12 h AMI組和對照組H-FABP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AMI組2 h開始cTnI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MI組H-FABP的峰值時間為6.8 h, 12 h恢復明顯;AMI組cTnI的峰值時間為8.5 h, 12 h時未恢復正常;恢復較慢。見表1。
表1兩種標志物在兩組中的動態變化
表1兩種標志物在兩組中的動態變化
注:兩組H-FABP比較,aP<0.05;cTnI比較,bP<0.05
cTnI AMI組(n=51)對照組(n=22)AMI組(n=51)對照組(n=22) 1 15.39±6.16a7.18±2.16 5.48±2.135.70±2.55 2 28.57±7.93a7.26±2.6410.41±5.23b5.70±2.57 3 43.58±8.43a7.71±1.5527.50±7.44b5.86±2.44 4 56.35±8.72a7.87±2.2749.74±8.28b6.21±2.45 6 75.23±13.41a7.20±2.1771.86±9.58b5.88±2.32 7 77.12±11.56a7.33±2.2575.32±8.90b5.76±2.13 8 71.25±19.44a7.52±2.0678.48±10.53b5.79±2.42 1048.35±15.75a6.70±2.1365.85±9.20b5.77±2.44 1220.19±2.70a7.23±2.1562.41±8.56b5.55±2.78時間(h)H-FABP
心肌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 基因結構由4個外顯子和3個內含子組成。是心肌細胞質中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之一。當心肌因缺血、缺氧發生不可逆損害時, 細胞破裂, 胞質中的分子量相對較小的H-FABP能快速漏出心肌, 進入血液。正常心肌組織中富含H-FABP, 主要由腎臟清除。每克濕重心肌含H-FABP約0.5 mg, 相當于胞質蛋白10%~20%。人H-FABP主要存在于心室中。H-FABP隨著心肌損傷程度的加大隨之增加。一般認為血液中脂肪酸結合蛋白的表達于梗死后0.5 h開始升高, 6 h達高峰;至12 h仍高于假手術組, 現在實驗證實脂肪酸結合蛋白能夠更早的預測心肌梗死的出現。
現階段臨床上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生物化學指標中主要采用肌鈣蛋白檢測, 其主要包括三種:TnI、TnT和TnC。心肌和骨骼肌中都存在TnT和TnI, 但心肌有特有的抗原, 所以心肌與骨骼肌無交叉反應[1]。肌鈣蛋白診斷窗口為3 h~14 d,這主要是因為當心肌細胞受損時, 心肌細胞胞漿中3%~7%游離的Tn便立即釋放入血, 而結合型Tn需較長釋放時間釋放入血[2], 且升高幅度達20倍以上。肌鈣蛋白在血液中能夠檢測出一般在心肌損傷后的4~6 h后, 如何能更早的預測AMI的發生, 縮短治療時間, Chan等[3]對94例急性胸痛入院的患者進行了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H-FABP檢測在胸痛后3 h內對心肌梗死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均高于cTnT。肌鈣蛋白隨時間的延長特異性增高, 在8 h的特異性達到0.995,因此同肌鈣蛋白相比, 心肌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診斷特別是胸痛時間在3 h內較肌鈣蛋白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同時各項對于H-FABP的研究也提示其有較好的敏感性、特異性。
雖然心肌型脂肪酸結合蛋白早期診斷心肌梗死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但在臨床工作中AMI診斷有時需要綜合分析。現階段的研究及本研究均證實H-FABP對早期AMI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 而在出現胸痛時間>6 h之后, H-FABP的敏感性是逐漸下降的, 而cTnT、cTnI、cTnC在胸痛6 h之后對于AMI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很高, 所以H-FABP、cTnI在心肌梗死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對心肌梗死的診斷起到不同的作用, 不能認為H-FABP在心肌梗死的診斷中敏感性和特異性就高于cTnI, 通過綜合分析兩種心肌標志物能夠應用于臨床中, 在急性心肌梗死時聯合診斷可能會提高診斷率。
[1] Hirseh A, Windhausen F, Tijssen JG, et al.Long-term outcome after an early invasive versus selective invasive treatment strategy 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elevated cardiac troponin T(the ICTUS trial):a follow up study.Lancet, 2007, 369(9564):827-835.
[2] 唐熠達, 楊躍進.cTnT在心肌梗死和不穩定性心絞痛中的應用.現代診斷與治療, 2000, 11(3):144-146.
[3] Chan CP, Sanderson JE, Glatz JF, et al.A superior early myoeardial Infarction marker: human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Z Kardiol, 2004, 93(5):388-397.
2014-06-16]
吉林市科學技術局項目(項目編號:201339101)
132011 吉林市中心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