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明 孟麗 周桃花 吳琳 許香梅
腦血管病不同發病機制與基礎代謝率的關系研究
王學明 孟麗 周桃花 吳琳 許香梅
目的研究腦血管病患者的發病機制與基礎代謝率的關系, 為進一步研究腦血管病提供客觀參考指標。方法腦血管病患者116例, 將符合入選標準的腦血管病患者分成腦出血組和急性腦梗死組, 按照不同發病機制, 將急性腦梗死組分為腦栓塞、分水嶺性腦梗死、小血管病變、大動脈粥樣硬化4個亞組, 將腦出血組分為幕上、幕下2個亞組。分析腦梗死4個亞組、腦出血2個亞組與患者發病當時、第7天及第14天的基礎代謝率的關系。結果發病當時, 腦栓塞、分水嶺性腦梗死、小血管病變、大動脈粥樣硬化亞組的患者基礎代謝率與參考值比較, 有輕微的升高, 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幕上出血、幕下出血亞組的患者基礎代謝率與參考值比較, 均顯著升高,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幕下出血的患者基礎代謝率升高幅度更大, 隨著治療時間的推移, 發病第7、14天, 患者基礎代謝率逐漸回落至參考值附近。結論腦出血患者的基礎代謝率較高, 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與基礎代謝率關系不大。
腦血管病;基礎代謝率;發病機制;體溫
基礎代謝率是指人體在清醒而又極端安靜的狀態下, 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及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 受體表面積、年齡、性別、環境溫度及氣候和交感神經活動等因素影響[1]。國內外關于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研究很多, 有不可干預和可以干預的兩種類型, 其中包括年齡、性別、遺傳、種族、高血壓、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酗酒、血液學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 腦血管病的發病幾率與危險因素的多少成正相關[2]。本研究將腦血管病患者按照不同發病機制分組, 研究腦血管病不同發病機制與基礎代謝率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石家莊市第一醫院收治, 經搶救后存活的腦血管病患者116例, 其中男59例, 女57例, 年齡51~79歲, 平均年齡(63±4.2)歲。
1.2入選和分組標準 ①入選標準:年齡50~80歲、性別(男:女比例為1:1)、合并有高血壓和(或)糖尿病和(或)心臟病患者;排除血液病及呼吸系統疾病患者。②分組標準:將符合入選標準的腦血管病患者分成腦出血組和急性腦梗死組。通過詢問現病史, 既往病史、頭顱核磁共振平掃+血管成像+腦功能成像資料及界定責任血管判斷腦血管病的不同發病機制, 將急性腦梗死組分為腦栓塞、分水嶺性腦梗死、小血管病變、大動脈粥樣硬化4個亞組。根據患者發病當天頭顱CT明確腦出血組, 根據出血部位將腦出血組分為幕上、幕下2個亞組。
1.3方法 心電監護記錄患者發病當時、第7天及第14天的平均血壓、心室率。記錄平均體溫, 各時間點的平均氣溫、濕度。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0~25℃, 于清晨將患者從睡夢中叫醒, 保持空腹、安靜、清醒、舒適的狀態。用基礎代謝率測試儀測定患者的基礎代謝率, 測試過程中, 患者四肢不活動, 排除肌肉活動對基礎代謝率的影響。測定時間為11 min,舍棄第1分鐘的測量值(適應期數值不準確)。根據Harris Benedict Equation(HBE)算法計算基礎代謝率作為參考值:男性=66+13.7×體重(kg)+5×身高(cm)-6.8×年齡;女性= 655+9.6×體重(kg)+1.7×身高(cm)-4.7×年齡。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患者的一般資料分析 納入的116例患者中, 急性腦梗死組76例, 腦出血組40例。急性腦梗死組中, 腦栓塞21例, 分水嶺性腦梗死18例, 小血管病變24例, 大動脈粥樣硬化13例;腦出血組中, 幕上出血23例, 幕下出血17例。各組患者性別比例接近1:1, 急性腦梗死組的各亞組和腦出血組的亞組, 年齡、身高、體重、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一般資料分別各自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注: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P>0.05
項目急性腦梗死組(n=76)腦出血組(n=40)腦栓塞(21例)分水嶺性腦梗死(18例)小血管病變(24例)大動脈粥樣硬化(13例)幕上(23例)幕下(17例)男10(47.6)9(50.0)13(54.2)6(46.2)11(47.8)9(52.9)年齡(歲) 62±4.1 63±2.1 62±4.5 61±6.3 63±3.2 63±3.9身高(cm)168±4.5167±4.2169±3.5168±6.1167±5.6169±3.5體重(kg) 59±6.3 58±5.1 57±6.2 58±4.5 59±4.9 57±3.8吸煙9(42.9)7(38.9)10(41.7)5(38.5)9(39.1)7(41.2)高血壓14(66.7)12(66.7)15(62.5)9(69.2)21(91.3)16(94.1)糖尿病6(28.6)5(27.8)7(29.2)4(30.8)7(30.4)5(29.4)高脂血癥7(33.3)5(27.8)8(33.3)4(30.8)8(34.8)5(29.4)
2.2患者基礎代謝率比較 發病當時, 腦栓塞、分水嶺性腦梗死、小血管病變、大動脈粥樣硬化亞組的患者基礎代謝率與參考值比較, 有輕微的升高, 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幕上出血、幕下出血亞組的患者基礎代謝率與參考值比較, 均顯著升高,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幕下出血的患者基礎代謝率升高幅度更大。隨著治療時間的推移, 發病第7、14天, 患者基礎代謝率逐漸回落至參考值附近。具體見表2。

表2各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基礎代謝率比較(kJ)
國內外關于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研究指出, 入院時腦血管患者體溫升高是病死率增高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3]。本研究選取的對象是經搶救后存活的腦血管病患者, 通過分析不同亞型腦血管病患者不同時間點的基礎代謝率, 判斷腦血管病不同發病機制與基礎代謝率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 腦出血的患者發病時基礎代謝率較高, 其機制可能是因為患者發病時, 體溫升高, 導致能量消耗增加。經治療后, 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得到恢復, 基礎代謝率逐漸恢復正常。急性腦梗死的各個亞型, 包括腦栓塞、分水嶺性腦梗死、小血管病變、大動脈粥樣硬化, 發病時基礎代謝率的變化不明顯。
[1] 張興生.對基礎代謝及其相關概念的探討.牡丹江大學學報, 2009, 18(3):111-112.
[2] 蘇婕.某綜合性醫院健康管理模式在腦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實證研究.南方醫科大學, 2012.
[3] 童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山東大學學報, 2013.
2014-07-21]
050011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王學明 孟麗 周桃花), 心內科(吳琳 許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