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級
丙泊酚與瑞芬太尼復合吸入麻醉在顱內動脈瘤夾閉術中的臨床應用分析
王苗級
目的研究并探討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吸入麻醉在顱內動脈瘤夾閉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4例需行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成對照組、干預組, 每組12例。對照組給予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吸入麻醉方案, 干預組給予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吸入麻醉方案。對兩組患者麻醉期間血壓、心率變化進行觀察, 同時統計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對照組、干預組患者麻醉前血壓、心率檢出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喉罩置入后、切皮后、手術結束血壓、心率檢出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段檢出值, 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吸入麻醉具有麻醉誘導迅速、麻醉期間充分平衡、不良反應少的優勢, 可作為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患者的基礎麻醉方案, 并加以推廣。
丙泊酚;瑞芬太尼;吸入麻醉;顱內動脈瘤夾閉術
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是各類神經外科手術中要求較高的手術之一。研究指出:理想意義上的本手術麻醉方案要求麻醉誘導速度快, 長時間維持鎮靜[1], 充分鎮痛, 且可有效控制顱內壓水平, 停藥后清醒速度快, 麻醉期間不出現呼吸抑制等并發性問題[2]。當前, 多使用七氟醚吸入方式進行麻醉,但麻醉期間的深度不足, 且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問題, 導致本方案無法廣泛推廣。為進一步探討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可采取的麻醉方案, 本文選取本院近期所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24例作為研究對象, 針對12例患者以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吸入麻醉, 取得了確切的麻醉干預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住院部所收治的需行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的患者共計24例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診斷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所有患者均為單發性動脈瘤。納入標準:①臨床表現惡心、嘔吐、抽搐發作;②CT診斷下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③自愿參與本次臨床試驗,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年齡在20周歲以下或在80周歲以上;②嚴重心、肝、腎損害影響藥物代謝;③特殊人群(包括妊娠期孕產婦以及精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 形成對照組、干預組, 每組12例。對照組男5例, 女7例, 年齡25~71歲, 平均年齡(41.8±2.3)歲;干預組男6例, 女6例,年齡28~73歲, 平均年齡(43.2±4.5)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對照組12例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建立靜脈通路, 0.5 mg阿托品靜脈注射給藥, 3.0 mg格拉司瓊靜脈注射。麻醉誘導前將七氟醚揮發罐開至8.0%, 新鮮氧流量8.0 L/min持續1.0 min預充呼吸管。同時給藥:1.5 mg/kg利多卡因(濃度2.0%)靜脈注射, 0.1 mg/kg咪達唑侖靜脈注射, 0.1 mg/kg維庫溴銨靜脈注射, 2.0 μg/kg芬太尼靜脈注射, 0.5 mg/kg丙泊酚靜脈注射, 2.0 μg/kg瑞芬太尼靜脈注射。誘導過程中要求患者深度吸氣,呼吸末放置面罩, 保持深度吸氣。睫毛反射消失1.0~2.0 min后置入喉罩, 新鮮氧流量1.0 L/min配合2.0%濃度七氟醚以及0.2 μg/(kg·min)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維持。
1.2.2干預組 干預組給予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吸入麻醉方案。干預組12例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建立靜脈通路, 0.5 mg阿托品靜脈注射給藥, 3.0 mg格拉司瓊靜脈注射。麻醉誘導階段給予藥物為:1.5 mg/kg利多卡因(濃度2.0%)靜脈注射, 0.1 mg/kg咪達唑侖靜脈注射, 0.1 mg/kg維庫溴銨靜脈注射, 2.0 μg/kg芬太尼靜脈注射, 0.5 mg/kg丙泊酚靜脈注射, 2.0 μg/kg瑞芬太尼靜脈注射。誘導過程中要求患者深度吸氣, 呼吸末放置面罩, 保持深度吸氣。睫毛反射消失1.0~2.0 min后置入喉罩, 新鮮氧流量1.0 L/min配合6.0 mg/(kg·h)劑量丙泊酚以及0.2 μg/(kg·min)瑞芬太尼吸入麻醉維持。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麻醉期間血壓、心率變化進行觀察, 同時統計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均給予多功能檢測儀進行血壓、心率檢測。分別于麻醉前、喉罩置入前、喉罩置入后、切皮后、手術結束各個時間點, 記錄患者收縮壓(mm Hg)(1mm Hg=0.133 kPa)。舒張壓(mm Hg)、心率(次/min)變化情況。同時記錄麻醉期間,兩組患者出現血壓異常、心動異常、呼吸異常的比例。血壓異常評估標準:收縮/舒張壓高于或低于基礎值30%以上;心動異常評估標準:<55次/min或>120次/min;呼吸異常評估標準為:<8次/min或>22次/min[3]。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血流動力學對比 對照組、干預組患者麻醉前血壓、心率檢出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喉罩置入前,兩組患者血壓、心率檢出值明顯低于麻醉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喉罩置入后、切皮后、手術結束血壓、心率檢出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喉罩置入后、切皮后、手術結束血壓、心率檢出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段檢出值, 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不良反應 干預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兩組患者麻醉期間血壓、心率變化數據對比

表1兩組患者麻醉期間血壓、心率變化數據對比
注:與麻醉前兩組患者血壓、心率檢出值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例數項目麻醉前喉罩置入前喉罩置入后切皮后手術結束對照組12收縮壓(mm Hg)117.9±4.696.1±3.2a98.3±2.1100.7±1.899.1±1.2舒張壓(mm Hg)77.2±0.862.2±2.8a60.8±1.3 62.5±2.363.7±0.8心率(次/min)84.6±1.979.6±0.5a76.6±1.3 79.2±1.578.6±3.1干預組12收縮壓(mm Hg)118.2±5.888.2±4.6a93.1±2.5b95.7±0.2b95.3±1.8b舒張壓(mm Hg)76.3±3.253.1±1.9a56.1±1.2b60.1±1.7b61.1±2.3b心率(次/min)85.8±2.371.8±0.3a73.3±2.2b74.3±2.1b73.8±1.9b

表2兩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數據對比[n(%)]
本次研究數據分別從血流動力學指標以及不良反應兩個角度入手, 觀察丙泊酚與瑞芬太尼復合吸入與七氟醚與瑞芬太尼復合吸入在干預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患者中的臨床價值。研究數據顯示:對于干預組12例患者而言, 在丙泊酚與瑞芬太尼復合吸入的作用之下, 麻醉期間未對患者呼吸道產生明顯刺激, 整個麻醉期間患者蘇醒速度快, 且耐受度高。同時, 由于術前給予了格拉司瓊靜脈注射, 從而避免患者在麻醉誘導及維持期間出現惡心、嘔吐、引發誤吸的問題, 鞏固了麻醉效果[4]。而正對麻醉期間患者可能出現的局部疼痛感, 通過靜脈注射利多卡因的方式, 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研究同時發現, 相對于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方案而言,以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雖同樣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麻醉期間的深度不夠理想, 且容易出現血壓異常、心動異常、呼吸異常等并發癥, 影響患者術后恢復、 結合已有研究經驗,本文認為, 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患者采取丙泊酚與瑞芬太尼復合吸入麻醉方案的機制體現在:①瑞芬太尼作為典型的阿片類鎮痛藥, 藥效發揮快且維持時間短, 對于本手術患者,能夠促使其盡快進入深度麻醉階段, 且術后清醒快, 不會因長期處于麻醉狀態而對患者腦部機能產生不良影響。同時,輸入量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從而更加的精確與可靠;②丙泊酚以吸入方式進行干預, 能夠提高患者體內氯離子的傳導反應, 短時間內激活GABA受體-氯離子復合物, 從而可迅速發揮抑制人體中柢神經系統的功效, 確保鎮靜、催眠的可靠, 達到提高麻醉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 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吸入麻醉具有麻醉誘導迅速、麻醉期間充分平衡、不良反應少的優勢, 可作為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患者的基礎麻醉方案, 并加以推廣。
[1] 徐瑾, 王保國, 劉超, 等.帕瑞昔布對開顱手術中七氟烷呼出濃度及麻醉恢復的影響.天津醫藥, 2011, 39(3):218-220.
[2] 顧毅, 顧天玉, 楊雪峰, 等.熵指數用于喉罩通氣復合地氟烷吸入麻醉在顱內動脈瘤栓塞術的臨床意義.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0, 31(12):1883-1884.
[3] 張會東, 于明濤, 張云, 等.兩種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術的臨床觀察.中國臨床實用醫學, 2010, 4(3):30-31.
[4] 堯永華, 李強, 曾維安, 等.丙泊酚靶控輸注對顱內腫瘤患者圍手術期氧化應激和血漿細胞因子的影響.廣東醫學, 2010, 31(4):498-500.
2014-07-16]
479000 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