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腦卒中抑郁障礙對神經功能恢復的臨床分析
王俊峰
目的探討腦卒中后抑郁與神經功能恢復的因果聯系。方法腦卒中患者13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8例和對照組68例, 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 其基線總分≥17分為抑郁障礙而后給予治療組西肽普蘭, 對照組給予安慰劑, 平均觀察16周, 再以隨訪評價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HAMD17評分和同組基線總分分別比較:aP<0.05,bP<0.01, 與對照組比較:cP<0.01, 治療組與對照組SSS評分和同組基線總分分別比較:aP<0.05,bP<0.01, 與對照組比較:cP<0.05。結論腦卒中患者的抑郁障礙嚴重影響其缺損神經功能的恢復, 改善抑郁狀態將有利于缺損神經的恢復。
腦卒中;抑郁障礙;西肽普蘭;安慰劑;神經功能
腦卒中后遺癥神經功能缺損是誘發抑郁狀態的主要原因, 抑郁狀態的出現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 而且會影響其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的恢復。甚至引起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加重, 再次誘發腦卒中或心臟病[1]。為此對腦卒中抑郁狀態患者給予積極治療腦卒中的同時給予抗抑郁治療, 觀察其抑郁改善狀況對缺損神經功能恢復的情況。
1.1一般資料 對2008年1月~2010年4月在本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中選出136例患者進行臨床分析。所有住院患者符合1996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標準:①有腦實質損害癥狀和體征;②頭顱CT確診腦梗死或腦出血;③有意識障礙、失語、認識功能障礙, 不依從檢查者除外;④腦血管病發病前無抑郁;⑤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對患者入院20 d后進行評定, HAMD17(17項)評分, 其基線總分≥17分者確診為抑郁障礙;具體分組:治療組68例:其中男38例, 女30例, 發病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58.1±3.2)歲;HAMD17評分17~39分, 平均評分(25.6±9.0)分, 所選患者伴高血脂癥15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0例。對照組68例,男42例, 女26例, 發病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58.2±2.8)歲, HAMD17評分17~38分, 平均評分(25.4±9.2)分, 所選患者高血壓25例, 高血脂癥20例、糖尿病10例, 冠心病13例[2]。以上所選病例抑郁診斷參照標準為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各型抑郁發作診斷標準, 本組病例除腦卒中后的一般癥狀和體征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53例表現疲乏, 49例表現為入睡困難、失眠, 伴頭痛者36例, 胃腸不適者30例。其基本情況調查患者婚姻、家庭、經濟狀況,其中在婚患者30例;喪偶患者36例;家庭不和諧102例;家庭經濟狀況在中等以下者129例, 中等以上者39例。
1.2方法 治療組與對照組除按腦卒中常規治療外, 治療組給予西肽普蘭20 mg, 1次/d, 失眠者睡前給予安定5 mg, 待睡眠改善后逐漸停藥, 療程16周, 對照組給予安慰劑, 失眠者給予安定5 mg, 指標觀察:①HAMD17評分變化。②斯堪的納維亞卒中量表(SSS)評分≥16分, 得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 以上二項指標分別觀察治療第4、8、12、16周末各觀察記錄1次, 填寫HAMD17, SSS評分表。療效指標:HAMD17評分≤7分為臨床治愈, 7~11為顯著進步, 11~16為好轉, ≥16為無變化。SSS評分:輕度0~15分,中度16~30分, 重度31~45分。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和Fisher精確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HAMD17評分比較 與同組基線總分比較, 治療組在第8、12、16周末HAMD17評分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P<0.01);對照組在各個時間點HAMD17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HAMD17評分比較分)

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HAMD17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基線總分比較,aP<0.05,bP<0.01
項目治療組(n=68)對照組(n=68)基線總分25.6±9.025.4±9.2第4周末24.6±9.426.0±9.4第8周末22.3±9.2a25.2±9.7第12周末19.0±8.2b25.0±9.0第16周末14.1±7.2b23.4±7.5分差 -11.5±7.1 -2.0±7.3
2.2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SSS評分比較 與同組基線總分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SSS評分在治療第8、12、16周末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P<0.01);治療組在治療的第4周末S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治療組與對照組SSS評分比較, 分)

表2治療組與對照組SS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基線總分比較,aP<0.05,bP<0.01;與對照組比較,cP<0.05
項目治療組(n=68)對照組(n=68)基線總分30.5±13.929.9±14.1第4周末28.4±15.2c26.2±15.2第8周末24.9±14.7a26.2±15.8a第12周末22.6±14.5b24.3±16.1a第16周末18.6±15.2b23.5±15.1b減分差 -11.1±10.2 -6.4±10.8
①腦卒中后抑郁障礙在腦血管病中較為常見, 有研究報道其發生率為26%~85%。②本組病例抑郁障礙的發生均于腦卒中后, 病灶部位大多在基底節, 其次為丘腦, 其中105例遺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 腔隙性梗死患者大多無明顯的神經功能缺損, 但其智力障礙發生率高, 抑郁障礙發生率并不低, 因神經功能缺損造成情緒低落, 興趣缺失, 悲觀失望、失眠, 嚴重者引起自殘自殺[3,4]。本病多發生于腦卒中后數周至數月, 發病后1~6個月為高危期。抑郁障礙的出現, 嚴重影響腦卒中恢復期的治療, 大多數患者不配合治療, 不主動鍛煉肢體功能, 引起肢體關節強直, 肌肉痙攣, 而患肢的功能不能恢復又加重其抑郁癥狀, 形成惡性循環, 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③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腦損害及肢體功能缺失是兩個主要因素, 腦卒中后神經組織細胞因缺血或出血、血腫壓迫引起腦細胞變性, 繼發腦功能紊亂及肢體功能缺損。腦卒中后患者除有抑郁障礙外,還伴有嚴重的焦慮、易激動、偏執癥狀。腦卒中后抑郁與患者的婚姻、家庭情況、經濟狀況有密切關系, 因腦卒中后患者的婚姻是否美滿、家庭是否和諧、經濟狀況等生活負擔因素導致心理失衡, 缺乏生存信心。本組研究采用西肽普蘭連服用4~6周, 大多數患者服用2周后, 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用藥第8~12周后68例患者HAMD17評分, S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西肽普蘭改善腦卒中抑郁障礙療效明顯, 其焦慮、恐懼、睡眠障礙等癥狀好轉或消失。患者的SSS評分也明顯降低, 其肢體功能明顯改善, 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好轉, 說明腦卒中患者的抑郁障礙嚴重影響其缺損神經功能的恢復, 改善其抑郁狀態將有利于缺損神經的恢復。
本組研究樣本較少, 觀察時間短, 尚不能得出肯定結論,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1] 孫陽, 董文翔, 文芳, 等.腦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礙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中國神經疾病雜志, 2007(33):744-746.
[2] 李海聰, 李求兵, 楊學青.老年腦卒中患者抑郁障礙的相關因素分析.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7):622-623.
[3] 郎森陽.老年期抑郁和癡呆與潛在的神經系統疾病.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9(11):945-946.
[4] 郭琴, 施慎遜.內科疾病與抑郁.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06(33): 87-89.
2014-07-21]
463800 上蔡縣蔡都辦衛生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