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海容,劉美荊,謝春媚
舒適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柯海容,劉美荊,謝春媚
舒適護理;手術室;應用;價值
手術室是進行手術和搶救的主要場所,進入手術室的患者及其家屬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和擔憂。因此,手術室護理工作不能單純地局限于技術操作和配合,要求更高的護理質量和豐富的護理內涵。舒適護理模式是為適應現代“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而產生的一種整體化護理模式,其宗旨是使患者保持最佳舒適狀態,或盡量減少其不愉快的程度[1]。為了探討舒適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對比分析了舒適護理與常規護理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
1.1 病例資料 將我院2011年1~6月手術室手術患者298例作為觀察對象,根據患者床號尾數隨機分組,尾數為奇數患者實施全程舒適護理,設為觀察組;床號尾數為偶數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設為對照組。觀察組196例,年齡12~78(56.8±4.2)歲。其中男性123例,女性73例;普通外科手術46例,骨科40例,婦產科36例,心胸外科28例,泌尿外科26例,其他科室20例;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68例,椎管麻醉86例,局部浸潤麻醉42例。對照組102例,年齡9~76(55.2±5.4)歲。其中男性63例,女性39例;普通外科手術26例,骨科24例,婦產科16例,心胸外科12例,泌尿外科14例,其他科室10例;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32例,椎管麻醉43例,局部浸潤麻醉27例。兩組一般情況、手術及麻醉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我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向所有患者或其監護人履行知情告知義務,并取得知情同意。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 術前準備手術相關藥品及器械,核實患者姓名、床號及手術名稱,術區備皮,完善術前檢查,將患者病歷資料及輔助檢查結果帶入手術室,根據麻醉方式及手術部位安置體位;術中積極配合手術,嚴格核對手術器械和耗材,嚴密觀察并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和出入量;術后根據患者病情遵醫囑送入ICU或普通病房,向患者或家屬交代術后注意事項。
1.2.2 舒適護理 制定詳細的手術室全程舒適護理流程,主要內容包括:(1)術前舒適護理:術前1 d對患者進行訪視,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個人背景以及對疾病和手術的認知情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的注意事項、手術過程、麻醉方式及術后恢復情況,介紹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注意事項。了解患者的心理,安慰和鼓勵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手術,消除患者術前焦慮、恐懼的心理。(2)術中舒適護理:巡回護士親自接患者至手術室,核實患者是否取下義齒、眼鏡、手表等物品。指導患者配合術前準備工作,正確安置手術體位,使患者達到最舒適的程度,避免一切影響呼吸、血液循環的強迫體位,盡量減少患者暴露。各項操作做到熟練、準確、輕柔、有序,要保持安靜,避免不必要的交談和產生異常動靜,減少患者的擔憂。(3)術后舒適護理:術后擦凈患者皮膚上的血跡和消毒液,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保持輸液及各種引流管道通暢。為患者穿好衣服,蓋好被單,將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順利完成,術后應注意的問題及可能的并發癥。與病房護士進行交接。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1)焦慮:采用焦慮自測量表SAS對患者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術后72 h分別進行焦慮評定,該量表設置2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其標準為:“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2)舒適度:采用Kolcaba編制的舒適度量表GCQ評估患者術后48 h的舒適狀況。該量表涉及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4個維度共計30項條目。采用1~4分評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4”代表非常同意。單個維度2.5分以上代表舒適度較好,總分100分,60分以上代表舒適,分數越高舒適度越高。(3)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采用自制問卷,由護理部助理員調查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自制問卷涉及護理操作、服務質量、服務態度3個方面共計16項,經相關專家審定,效度合理,信度可靠。
2.1 舒適護理干預對患者焦慮的影響 兩組護理干預前焦慮發生率相比無顯著差異。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輕度焦慮發生率比護理干預前顯著下降(χ2=9.800,P<0.01),中度及重度焦慮有所降低,但與護理干預前相比無顯著差異(χ2=3.741,1.375,P>0.05);對照組在護理干預后,輕度及中度焦慮發生率較干預前略有下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10,0.271,P>0.05),重度焦慮在護理干預后無變化。兩組相比,觀察組在護理干預后輕度焦慮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8.237,P<0.01),中度及重度焦慮護理干預后發生率兩組無顯著差異(均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舒適度比較 術后72 h對患者的舒適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觀察組舒適度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并且生理維度及心理維度評分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兩組社會維度及環境維度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焦慮發生率比較[例(%)]
注: 與本組護理干預前相比,①P<0.01;與同時間觀察組比較,②P<0.01

表2 術后72 h兩組舒適度調查得分比較
注: 與對照組相比,①P<0.01
2.3 術后患者滿意度調查 術后48~72 h調查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情況的滿意度,結果發現,觀察組總滿意率達92.9%,顯著高于對照組(80.4%);護理操作滿意度兩組相比無顯著差異,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比較[例(%)]
注: 與對照組相比,①P<0.01
手術室往往被患者俗稱為“開刀的地方”,即將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擔憂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加之疾病所帶來的生理不適,手術患者術前舒適度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種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將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及預后。因此,提高手術患者的舒適度,對于患者手術的成功實施、術后康復及心理健康意義重大。舒適護理旨在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能夠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能夠提高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值得臨床推廣[2-3]。
本研究發現,舒適護理能夠減輕患者術前焦慮,尤其是對輕度焦慮患者效果更加顯著。手術患者因對手術過程和療效缺乏了解,擔心術中意外、術后并發癥等心理活動,常有緊張、恐懼、失眠、焦慮等不良心理,甚至影響麻醉和手術的正常進行,其焦慮水平高于一般人群。在舒適護理中,我科采用了術前訪視的方法,由巡回護士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基本過程,安慰和鼓勵患者,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減少其焦慮和恐懼。陳海帆等[4]對40例擇期手術患者進行了術前訪視,結果發現術前訪視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利于患者度過圍手術期。維持手術患者良好的生理、心理及社會舒適,是開展舒適護理工作的主要目標。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術前、術中及術后全程舒適護理干預,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使之在一種愉快舒適的狀態下度過圍手術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有研究指出,舒適護理能夠減少腹部手術患者術前30 min心率、血壓變化,能夠減小術后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適程度[5]。舒適護理能夠改善手術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不適,減輕身心痛苦,有助于患者順利度過手術關,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享受到最佳服務,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6]。總之,舒適護理應用于手術室整體護理工作中,能夠減輕患者的焦慮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利于手術患者順利完成手術,度過圍手術期,有利于提高手術室整體護理質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理念,值得在臨床推廣。
[1] 蕭豐英.蕭氏舒適護理模式[M].臺灣:華杏出版社,1998:5.
[2] 王延峰.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的臨床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7):1369-1370.
[3] 洪小美,陳麗鋒.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19-20.
[4] 陳海帆,陳懷,陳小軍,等.術前訪視對擇期手術患者焦慮程度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6(10):868-870.
[5] 陳希,李珍珠,楊琴.舒適護理在腹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19):1729-1730.
[6] 劉桂花.舒適護理在手術室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23):2092-2092.
570216 海口,海南省海口市中醫醫院急診科(柯海容,謝春媚),手術室(劉美荊)
R 473.6
A
1004-0188(2014)09-1011-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9.035
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