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東,邱 洪,韓慶福
12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唐旭東,邱 洪,韓慶福
目的 掌握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規律和特點,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提高藥物治療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我院2013年上報的12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按患者年齡分布、給藥途徑、涉及藥品類別、損害器官和臨床表現、轉歸與評價等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結果 123例報告中,男69例占56.10%,女54例占43.90%;靜脈給藥發生率最高為98例占79.67%;口服給藥22例占17.90%;其他給藥3例占2.43%;涉及藥品17類,前3位是:抗菌藥44例占35.77%、心血管系統藥15例占12.20%、神經系統藥11例占8.94%;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多發,占35.84%;ADR類型中,一般的88例占71.55%,新的一般的21例占17.07%,嚴重的14例占11.38%。全部轉歸良好,無死亡病例。結論 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無明顯年齡和性別差異,抗菌藥、心血管系統藥、神經系統藥及靜脈給藥途徑是引發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因素;應加強合理用藥監管,保障患者安全用藥。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1]。本研究對我院2013年上報的123例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掌握ADR發生的規律和特點,研究我院ADR發生規律,有利于預防和減少ADR發生,提高藥物治療安全性。
1.1 資料來源 從我院軍隊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管理系統中導出2013年上報的ADR報告共123例。
1.2 方法 分別統計分析患者年齡、藥品類別、給藥途徑與損害組織器官。ADR類型分為一般、嚴重、新的一般和新的嚴重;ADR因果關系評價結果分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無關、待評價和無法評價6級[2];ADR轉歸分為:治愈、自愈、好轉、持續、轉院、自動出院、有后遺癥和死亡等。
2.1 患者年齡分布 123例ADR報告中,年齡0~10歲10例占8.13%,11~20歲6例占4.88%,21~30歲12例占9.76%,31~40歲12例占9.76%,41~50歲18例占14.63%,51~60歲19例占15.45%,61~70歲18例占14.63%,>70歲28例占22.76%。0~40歲各年齡段發生的比例較低,均<10%;41~50歲、51~60歲、61~70歲等3個年齡段發生比例基本一樣,都在15%左右;>70歲的發生比例>20%。
2.2 給藥途徑 123例ADR報告中,靜脈給藥發生率最高為98例占79.67%;口服給藥22例占17.90%;其他途徑3例占2.43%。
2.3 藥品類別分布 123例ADR報告中,共涉及藥品17類,其中抗菌藥物引發的ADR最多,心血管系統藥物及神經系統藥物次之(表1)。

表1 123例ADR涉及的藥品類別及構成比[n(%)]
由抗菌藥物引起的44例ADR中,氟喹諾酮類及頭孢菌素類藥物最多,酶抑制劑及硝基咪唑類次之(表2)。
2.4 ADR情況 ADR類型 123例ADR報告中,一般的88例占71.55%,嚴重的14例占11.38%,新的一般的21例占17.07%,無新的嚴重的ADR。ADR因果關系評價為肯定54例,很可能64 例,可能5例。

表2 引起ADR的抗菌藥物及構成比

表3 ADR損害系統及臨床表現
注:部分報告涉及到兩個以上系統損害,因此統計數量比實際例數多
ADR轉歸:123例ADR報告中,55例停藥或給糖皮質激素對癥治療。到ADR報告上傳國家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前,癥狀持續3例,好轉24例,治愈71例,自愈25例;ADR對原患疾病影響不明顯109例,致住院或病程延長的14例,無死亡病例。
損害組織器官和臨床表現情況 ADR主要表現為皮疹、瘙癢、固定型皮疹、斑丘疹等變態反應;其次是惡心、嘔吐及腹部不適等胃腸系統損害反應(表3)。
3.1 患者因素分析 ADR報告中,男女比例約為1.28∶1(69∶54),無太明顯性別差異。0~40歲各年齡段發生的比例較低,均<10%;>41歲等各年齡段發生比例升高到15%~20%。ADR分布在所有年齡階段,這與我院是綜合性三甲醫院有關。>70歲28例最多,占22.76%,這與我院作為部隊醫院,擔負駐地離退休老干部服務的任務有關。隨著年齡升高,人體各臟器功能逐漸衰退,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受到影響,從而使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發生改變,促進ADR發生。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應該加強對高齡患者的藥學監護,努力開展ADR監測工作,保證患者安全用藥,減少患者痛苦。
3.2 給藥途徑分析 ADR報告中,注射劑靜脈給藥導致的發生率遠遠高于其他給藥途徑,這與當今人們習慣有病就輸液打針而很少吃藥有關。靜脈滴注給藥時,藥品直接進入血液,無首過效應,作用迅速強烈,血藥濃度較高,對機體刺激較大,而且藥物的滲透壓、pH、微粒、內毒素等都很容易引發不良反應[3]。另外,藥品配制技術、藥液存放時間、環境溫度、靜脈給藥時的操作、兩組液體間的配伍禁忌與滴速等對ADR的影響也較大[4]。為此,我院建立靜脈藥物配置中心[5],對醫院長期醫囑進行集中審核、配置,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靜脈輸液,有望減少靜脈輸液不良反應發生,保證患者輸液安全。
3.3 藥品類別分析 ADR報告中,由抗菌藥物引起的ADR占35.77%,氟喹諾酮類最多。氟喹諾酮類中以乳酸左氧氟沙星最多。因為乳酸左氧氟沙星抗菌譜廣、作用強、不需做皮試等優點,被臨床廣泛應用,其不良反應表現為:頭痛、頭暈、失眠、幻覺、幻聽等癥狀,嚴重時可發生精神障礙,可能是因為乳酸左氧氟沙星分子中含有氟,脂溶性強,易透過血腦屏障,致中樞興奮性增強[6]。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劑不良反應較多,除與藥品本身特性有關外,還與患者個體差異、超劑量使用、不合理給藥途徑、不適當配伍用藥、輸液過快等有關。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1)醫生在使用本品時,需注意劑量、特殊人群,避免超適應證用藥,嚴禁禁忌證用藥;(2)注意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劑的過敏反應,對喹諾酮類藥物過敏的患者禁用,過敏體質患者、高敏狀態患者慎用;(3)有癲癇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基礎疾病的患者慎用;(4)嚴禁本品與其他藥品混合同瓶滴注,注意配伍用藥,防止發生藥物相互作用,避免與偏堿性液體、頭孢類抗生素、中藥注射劑等配伍使用[7]。ADR最多的頭孢菌素類藥物是頭孢替安。頭孢替安是第二代頭孢菌素類,其作用主要是影響細菌細胞壁合成,使細菌凋亡。頭孢替安對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菌都有殺菌作用,臨床使用較多,相對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高。
3.4 損害的器官組織及臨床表現 ADR報告中,臨床表現以皮膚變態反應最多,其次為惡心、嘔吐等胃腸系統損害及寒戰、發熱等全身性損害。這主要是因為皮膚反應容易觀察、患者感覺明顯、主訴方便、醫生填寫報告容易、又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血液系統及肝膽系統等受損ADR較少,分析原因:通常情況下,行血常規或肝腎功能檢查是為診斷疾病,醫生一般不會因為對患者使用某種藥品而檢查血常規或肝腎功能(特殊要求除外)。因此這類ADR不易被發現,可能存在漏報現象。應加倍注意這類ADR對患者帶來的傷害。
我院引發ADR主要因素:抗菌藥、心血管系統藥、神經系統藥及靜脈給藥途徑。針對這一特點,我院采取了以下改進措施:通過院內質量簡報定期向全院通報ADR情況,提高醫生對ADR的認識;藥劑科不定時組織ADR監測員會議,加強對主要引發ADR因素重點監測,盡可能避免同類ADR再次發生,保障患者安全用藥。
[1] 覃正碧,向繼洲,盧祖洵,等.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及其實施探討[J].中國藥房,2007,18(29):2297-2301.
[2] 楊華,魏晶,王嘉仡,等.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藥物警戒,2009,6(10):581-584.
[3] 羅存梅.我院15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6,17(3):207-208.
[4] 陳瑤,彭順良.381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8,17(4):244-246.
[5] 陳紅燕,韓慶福,李陽,等.我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師工作實踐及體會[J].中國藥業,2013,22(19):76-77.
[6] 趙喜榮,張占鐸,郝曉菁,等.2010年我院160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業,2012,21(2):56-58.
[7]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劑的嚴重不良反應[J/OL].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第五十六期(2013年8月).
550009 貴陽,解放軍44醫院藥劑科
R 97
A
1004-0188(2014)04-0425-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4.031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