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林節,馮國君,呂國志,董紅讓,李在全,葉東平,蘇正林
林芝地區628例顱腦創傷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魏林節,馮國君,呂國志,董紅讓,李在全,葉東平,蘇正林
目的 探討高原地區顱腦創傷發生的規律、臨床特點,為本地區顱腦創傷的防治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8例顱腦創傷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受傷時間、受傷原因、受傷類型、治療結果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本組628例中,男∶女為1.91∶1;藏族453例,漢族165例,其他民族10例;年齡19~45歲者占57%,牧民占26.75%,1~3月占37.42%,7~9月占37.74%,其他月份占24.84%;車禍傷占63.85%;輕型62.26%,中型19.27%,重型11.94%,特重型2.55%;其中治愈57.48%,后遺癥29.46%,死亡13.06%。結論 高原地區顱腦創傷發生在年齡、職業、民族、時間、受傷原因、受傷類型等方面有一定的規律,找出其規律性可以通過針對性的防范措施,降低顱腦創傷的發生率。
林芝;顱腦創傷;流行病學;調查
顱腦創傷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主要疾病,導致死亡和致殘的首要原因[1]。國內顱腦創傷流行病學方面的研究已有報道[2],但林芝地區顱腦創傷流行病學方面還未見相關報道。我院地處林芝地區,海拔3000 m,由于高寒、缺氧的特殊氣候條件,顱腦創傷患者救治難度較大。本研究對我院2000年1月~2012年3月間收治的628例顱腦創傷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目的是揭示本地區顱腦創傷流行病學的特征,為臨床救治提供參考。
1.1 資料來源 收集200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28例顱腦創傷住院患者臨床資料,病例入選標準:(1)有明確頭部外傷史;(2)經頭部CT確診,符合《顱腦損傷診斷標準》[3];(3)臨床資料完整。
1.2 研究方法 將全部入選患者的臨床資料統一填寫入《高原地區顱腦創傷流行病學特征調查表》并錄入電腦,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年齡、性別、民族、職業等分布 本組共納入628例,其中男性412例(65.61%),女性216例(34.39%),男∶女為1.91∶1;年齡分布:0~10歲32例(5.10%),11~20歲81例(12.90%),21~30歲121例(19.27%),31~40歲189例(30.10%),41~50歲143例(22.77%),51~60歲49例(7.80%),61~70歲9例(1.43%),71歲以上4例(0.64%);職業分布:農民或民工325例(51.75%),工人142例(22.61%),無固定職業87例(13.85%),學生48例(7.64%),司機14例(2.23%),其他12例(1.91%);民族分布:藏族453例(72.13%),漢族165例(26.27%),其他族10例(1.59%)。
2.2 受傷時間分布 628例受傷時間分布見圖1,1月、7月、8月、9月是受傷的高峰期。

圖1 628例顱腦創傷受傷時間分布
2.3 受傷前飲酒與受傷類型 628例傷者中,因飲酒受傷115例(18.31%),受傷前飲酒與受傷類型、民族見表1。
2.4 受傷地點、原因 受傷地點:公路422例(67.20%),公共場所102例(16.24%),家中45例(7.17%),野外35例(5.57%),其他24例(3.82%);受傷原因:車禍傷401例(63.85%),墜落傷82例(13.06%),暴力打傷58例(9.24%),跌倒傷35例(5.57%),意外砸傷15例(2.39%),其他受傷37例(5.89%)。
2.5 受傷傷情及合并傷情況 628例中,閉合性損傷482例(76.75%),開放性損傷146例(23.25%);受傷類型以腦震蕩最多,其次為腦挫裂傷、顱骨骨折、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腦內血腫等;創傷分型見表2。273例存在合并傷(43.47%),其中全身多處軟組織挫裂傷132例(21.02%),四肢骨折72例(11.46%),肋骨骨折15例(2.39%),鎖骨骨折13例(2.07%),骨盆骨折11例(1.75%),下頜骨折10例(1.59%),腹部損傷9例(1.43%),脊椎骨折7例(1.11%),其他4例(0.64%)。

表2 顱腦創傷分類

表1 受傷前飲酒與受傷類型(例)
2.6 治療及轉歸 非手術治療包括:脫水、營養神經、對癥等治療;手術治療包括:硬膜下血腫清除術、硬膜外血腫清除術、顱內血腫清除術、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術、腦室外流術、凹陷性骨折復位術等。本組死亡82例(13.06%),痊愈361例(57.48%),后遺癥185例(29.46%)。后遺癥主要有:顱骨缺損31例(4.94%)、癲癇發作23例(3.66%)、腦外傷后綜合征78例(12.42%)、昏迷11例(1.75%)、癱瘓10例(1.59%)、腦積水13例(2.07%)、其他19例(3.03%)。
本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齡分布31~40歲最多,占全部患者30.10%,這與國內文獻報道大致相同[3-4]。這主要是因為高原地區這個年齡段男性外出的機會更多,是各種意外傷害的主要受害者。本組中農民或民工占51.75%,這點與外出農民與民工多有一定關系。此外,也與這類人群交通和安全意識較差有關。傷者中藏族占72.13%,這與當地藏族人口比例最大及安全等意識淡薄有關;高原地區高寒缺氧,當地居民有飲酒習慣,從飲酒受傷情況看,飲酒后受傷115例,占18.31%,提示飲酒與受傷關系密切。本組顯示:1月、7月、8月、9月是顱腦創傷發生的高峰時間,1月主要是很多來高原工作人員回內地高峰期,加之高原1月份時地面結冰出現意外的風險大增,7月、8月、9月是高原最好的季節,當地居民戶外活動增多,加之這個季節來高原旅游人員增多,高原地區山高路險發生顱腦創傷機會增加,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3-5]顱腦創傷高峰期不同,而與高原特殊地理、氣候有關。本組顱腦創傷受傷地點、原因以公路、車禍最多,這點與國內報道[4]一致。從本組受傷傷情來看,輕型占62.26%,中型19.27%,重型11.94%,特重型6.53%,與國內報道[4]一致。我院收入顱腦創傷的患者治療方法包括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轉歸方面本組病死率為13.06%,這與國內文獻[4-5]分別報道的4.6%、3.4%有差距,這可能與高原特殊地理、氣候、交通、醫療條件有關。
本研究探索出本地區顱腦創傷的流行病學特征,根據這些特征提出以下幾點預防措施:(1)提高本地區居民安全意識;(2)杜絕酒后開車;(3)加強法制建設,制定完善的勞動保護條例;(4)加強法制和安全宣傳教育;(5)提高林芝地區顱腦創傷救治水平。通過這些干預措施,相信會減少本地區顱腦創傷事故的發生。
[1] Gerhart KA,Mellick DC,Weintraub AH.Violence-re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pulation-based study[J].J Trauma,2003,55(6):1045-1053.
[2] 李世綽,程學銘.神經系統流行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90-200.
[3] 俞磊,況建國,夏亮.4018例顱腦創傷住院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9,49(5):120-122.
[4] 奚才華,胡錦,姚海軍,等.4911例顱腦創傷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山東醫藥,2008,48(3):16-17.
[5] 趙代兵.529例顱腦創傷患者流行病學研究分析[J].衛生研究,2009,47(23):131-132.
860000 西藏 林芝,解放軍115醫院外一科
R 651.15
A
1004-0188(2014)04-0427-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4.032
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