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斌,王 玲,廖曉斌,郝 江,潘險峰
高速公路急救住院傷員損傷構成比調查分析
唐 斌,王 玲,廖曉斌,郝 江,潘險峰
高速公路;交通傷;構成比;急救;調查
加強戰傷急救技術研究,是提高我軍戰傷救治水平的關鍵[1-2]。撞擊傷一般是指生物機體與其他物體相互撞擊而引起的機體鈍性損傷,它是平時意外事故(如高空墜落、暴力事件等)、特別是交通事故中的常見傷類。戰時投射物撞擊各類盔甲引起的機體非貫穿性損傷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撞擊傷[3]。本調查發現,高速公路交通傷為撞擊傷之一,傷員的損傷部位與近代常規武器戰爭損傷傷情有較大的相似之處,故應用高速公路急救平臺實施創傷現場急救模擬戰傷救治訓練,有利于提高戰創傷救治能力,提高軍隊醫院戰時衛勤保障水平。
1.1 調查對象 2005年我院與云南省交警總隊高速公路管理支隊共同創建了“高速公路創傷急救中心”,為軍地車禍傷員建立了一條“高速公路生命急救綠色通道”[4]。本次調查采用整群抽樣的研究方法,以“高管急救”身份,從醫院HIS數據庫中提取2008~2012年的交通傷住院傷員1808例的病歷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我院于2006年即應用了基于XML國際標準的結構化電子病歷,疾病診斷采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進行診斷錄入,故本次調查依據ICD-10編碼規則進行診斷提取。
1.2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包括年度首次住院傷員的身份、姓名、性別、年齡、住院ID號、入院時間、出院時間、是否手術治療、住院費用、治療效果;按照ICD-10分類代碼在HIS數據庫診斷表中,對傷員第一、第二、第三診斷進行提取并進行分類整理。
1.3 統計學處理 病例數據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采用Excel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1 一般資料 從醫院HIS數據庫中共提取交通傷住院病例1808例,傷部3439處,多發傷傷員占54.04%(第一、二診斷均為損傷),其中2008年357 例,2009年338例,2010年389例,2011年436例,2012年288例;年齡1~88(37.8±14.0)歲;男性1344例,女性464例,男女比例為2.29∶1,與其他相應的調查結果相似[5];手術739例次;治愈率為62.5%,好轉率為32.58%,病死率為2.71%,其他及未治為2.21%;49例死亡病例中,男性36例(73.5%),女13例(26.5%)。傷員的年齡分布中,20~49歲組所共1395例,占77.16%,見圖1。

圖1 交通傷急救住院傷員年齡段分布
2.2 診斷分類及順位 傷員診斷分類統計(≥2個診斷以第一診斷統計)見表1。診斷為“挫傷”的傷員不包含S06.2、06.3的腦挫傷、S26的心臟挫傷及S27.3的肺挫傷,其他包含有高血壓、腫瘤、妊娠、陳舊性骨折等。診斷分類順位依次為頭部損傷、四肢損傷、胸部損傷、挫傷、多發性損傷等,損傷部位與李銀先等[5]調研情況基本相近。
提高戰傷急救快速反應能力及救治水平是新時期和平年代軍隊醫院面臨的一項重大訓練課題[6-7]。高速公路傷員均為撞擊傷,具有事件突發性強、多發性損傷多、傷情重、群傷概率高等特征,與近代常規武器戰爭損傷有較大的相似之處。

表1 各年度交通傷急救住院傷員第一診斷分類(例)
3.1 性別特征 本調查的1808例傷員中,男女比例為2.29∶1;49名死亡傷員中,男性36例(73.5%),女13例(26.5%),顯示受傷人群中男性明顯多于女性,與戰爭狀態下的參戰受傷人員性別特征相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某邊境作戰,我院收治的傷病員男女比例為54∶1;兩伊戰爭的數據顯示,軍方傷員中主要為男性(98%),男性病死率為11%,女性為13%[8]。兩種創傷環境傷員均是男性多于女性。
3.2 年齡特征 本組傷員的年齡段分布特征顯示,20~49歲年齡組所占比例高達77.16%;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院收治的某邊境作戰傷員數據顯示,傷員平均年齡為21.25歲;兩伊戰爭中前線醫院中79%的軍隊傷員年齡為18~30歲[8]。兩種類型傷員年齡均集中分布于青壯年,除與社會分工規律有關外,交通傷傷員與青壯年男性駕駛機動車輛的比例高、社會活動多、生活和工作壓力大、心理和精神高度緊張、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因素有關。而女性則社會活動較少,處世較小心謹慎[9]。
3.3 損傷部位及順位特征 本組傷員的傷部順位前5位依次為頭部損傷(38.27%)、四肢損傷(23.17%)、胸部損傷(15.26%)、挫傷(8.35%)、多發傷(4.15%)。上世紀80年代初某邊境作戰傷員傷部順位前5 位為四肢損傷(31.23%)、多發傷(27.63%)、頭部損傷(12.28%)、胸背損傷(9.59%)、腰腹部損傷(4.43%)[10]。兩者順位雖不完全一致,但頭顱損傷、四肢損傷、胸背部損傷、多發性損傷4項診斷損傷率分別占了受傷人員傷部構成比的81.90%、80.73%。
3.4 后送特征 5年間我院院前處理車禍傷員5400例,收住入院1808例,后送率為33.48%。在未來戰爭環境中,傷員后送也是一項重要的衛勤保障任務,通過交通傷傷員后送實戰訓練,參加救治人員能盡快掌握各類傷員后送要點、注意事項,減少二次損傷發生,同時提高后送過程中對傷員生命體征變化的相應處置能力,能增強醫護人員相互配合的默契性,可有效減少后送重傷員的病死率,減少致殘率。
戰傷急救包括戰(現)場急救與緊急救治,是為穩定血流動力學、挽救生命、保留肢體、預防致命并發癥而采取的緊急醫療措施,為安全后送到更高一級的醫療機構做進一步搶救提供條件和保障。據報道,美軍在越南戰爭中,有10%死于軀干或內臟出血,9%死于四肢出血[6];如果及時控制肢體損傷出血,戰死率可降低50%以上[10]。本調查雖為交通傷傷員特征分析,但救治目的與戰傷救治目的是一致的,即先救命再治傷,為將傷員安全后送到更高一級的醫療機構做進一步搶救提供條件和保障。通過本調查可以看出,由于高速公路交通傷為撞擊傷之一,其從性別、年齡、傷部、后送要求等方面,與常規武器戰爭傷員處置有諸多相似之處,因而可成為我院平戰結合的重要衛勤人員實戰訓練平臺。如每年將參加衛勤訓練的人員在理論訓練后分批輪換到此平臺進行實戰訓練,可有效提高醫護人員心肺復蘇的技能;提高對基礎生命支持的要點及高級生命支持要點的理解;提高創傷失血性休克程度的判斷及現場處理要點;提高頭顱損傷、頸部損傷、胸腹損傷、骨盆及四肢損傷的傷情判斷、現場正確處置方法及搬運要點。特別是通過多年接診批量傷員的收治實踐,根據車禍類型及規模,我院制定了批量傷員急救的組織機構、處理流程和應急預案,有效提高了搶救成功率[11]。借助此平臺,可有效提高衛勤人員戰創傷現場處置能力,為今后執行各項軍事任務衛勤保障打下良好基礎,真正實現“拉得出、展得開、救得下、治得好”的總目標。
[1] 王正國.努力提高戰傷救治水平[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2,25(1):4.
[2] 張連陽,王正國.現代戰傷一線急救[J].人民軍醫,2007,50(8):451-453.
[3] 陸明,湯禮軍,田伏洲,等.大鼠肝臟撞擊傷動物模型的制備及評價[J].創傷外科雜志,2010,12(1):60-63.
[4] 唐斌,李鐵軍,郝江.以高速公路創傷急救中心工作提高應急保障能力[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6,13(7):545-546.
[5] 李銀先,葉紅梅,鄧櫻,等.2006~2007年度綿陽市交通傷院前急救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合理用藥,2012,5(3B):4-5.
[6] 陳德昌.當今戰爭創傷外科策略變革的淺析[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15):1011-1012.
[7] Mahoney PF,Russell RJ,Russell MQ,et al.Novel haemostatic techniques in military medicine[J].J R Army Med,2005,151(3):139-141.
[8] 蔡繼峰.爆炸與沖擊相關損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9] 李愨,李麗萍.3622例道路交通傷害住院患者的基本狀況及分布特征[J].廣東醫學,2006,27(6):913-914.
[10] Mahoney PF,Russell RJ,Russell MQ,et al.Novel haemostatic techniques in military medicine[J].J R Army Med,2005,151(3):139-141.
[11] 馬莉,郝江,丁亞琴,等.制定批量車禍傷員早期急救程序 提高未來作戰保障能力[J].西南國防醫藥,2011,21(6):669-670.
成都軍區醫學科研“十二五”重點項目(B12019)
650032 昆明,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唐 斌),信息科(王 玲,廖曉斌),急診科(郝 江,潘險峰)
王 玲,電話:13708713325
R 195.4
A
1004-0188(2014)04-0463-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4.050
201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