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恩娟
(南通廣播電視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6)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在高職教學中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其他學科。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是對高職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重視不夠、對其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研究不夠。本文將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到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中,并對其教學模式進行研究。
高職英語課程要求在抓好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英語的技能,達到使學生能使用英語處理日常事務和在將來的工作中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標。這要求要將英語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突出高職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恰恰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設計、開設的英語課程(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其課程的開設目的與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十分吻合即:培養學生在所學專業領域的英語運用能力及在一定工作環境中的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
專門用途英語理論始于20世紀60年代,從70年代開始全面發展。在國內,專門用途英語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被介紹以來,其在理論研究方面獲得長足的發展,但是就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實踐與應用方面的研究較少,且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高職專門用途英語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語法翻譯法,即教師在逐句翻譯課文的同時解釋重要的專業術語、難句和語法。這種教學方法與基礎英語的教學方法并無差別,只停留在英語的閱讀和翻譯層面上,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能訓練。課堂上,教師從頭講到尾,既是課堂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導,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因此,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少有甚至沒有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按照語言學家 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人類只有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能習得語言。[1]有研究者曾對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材進行調查,結果表明“45%的教師認為‘內容偏難,不符合學生水平’,30%的教師認為教材‘形式古板,難以引起學生興趣’,20%的教師認為‘練習形式不夠多樣化’”。[2]通過調查發現,專門用途英語教材與基礎英語教材相比少得可憐,而且大部分專門用途英語教材偏重閱讀且難度較大,缺乏培養學生交際的學習任務或活動內容。
任務驅動教學法即以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來組織課堂教學,學生以參與、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中用。在此種教學法中任務的設計是關鍵。所謂的“任務”,Skehan(1998)有如下論述: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于任務完成與否。也就是說,任務的設計應重內容而非形式,且具有真實性;學生要以完成任務為目標;評估以任務的完成程度為標準。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將英語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能夠自主地運用已有知識并學習新知識,最終到達強化學習動機和興趣,形成高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合作精神,增強實踐能力的目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學生要以互動、交流、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各項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即提高交際能力的過程;任務驅動教學法中的“任務”具有真實性、實用性的特點,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的工作、生活不脫節;在任務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改變了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弊端。
高職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是具有一定的基礎英語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高級階段的學習,其任務培養學生在所學專業領域的英語運用能力及在一定工作環境中的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它以某種特定的用途為目的,以英語語言為媒介,以專業知識為內容,具有職業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傳統的語法翻譯法不適合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一定要改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
從任務驅動教學法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及“任務”的真實性、實用性的特點可以看出,此教學法完全符合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是任務的設計,它關系到教與學的效果。它的總原則是,任務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要符合學生、專業的特點,同時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系統性,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外語的應用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導向”的設計思想。[3]任務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任務要有興趣性、真實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而具體真實的任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通過完成真實的任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任務要有難易合理、可操作性
根據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輸入的語言材料應該略高于學生目前的語言水平,太難或太易的任務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務,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任務要有多樣性
多樣性的任務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思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可以采用辯論賽、模擬討論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任務形式。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為成任務為動力和目標,從教學任務的選擇到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評價都是圍繞任務進行的。[4]根據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提出的任務教學法的理論框架,其教學流程如圖所示。

下面以高職建筑專業英語課程中“建筑材料”的教學內容為例,介紹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在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能對常用建筑材料的名稱、用途、特點進行英文介紹;能用英語對建筑材料詢價、報價與訂購。
(2)教學過程
第一步:前任務(教師呈現任務,學生接受任務)
教師首先邀請幾位同學列出幾種常用的建筑材料名稱,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用英語討論幾種建筑材料的用途及特點并要求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學生接受此任務前教師講解課本上有關建筑材料的單詞與短語;本課的第二大任務即角色扮演對話—用英語對建筑材料詢價、報價與訂購,在學生開始任務前教師同樣對有關詢價、報價與下訂單的單詞、短語和句型進行講解。
第二步:任務環(教師指導、解決任務,學生完成并匯報任務)
在明確了第一個任務后,各小組根據教師的講解與指導,通過分工協作、團隊合作、共同討論的方式積極主動地將各自熟悉的建筑材料的特點和用途共同分享,之后將討論的結果形成文字以便匯報。要完成第二個任務,各小組要分配角色,然后根據老師講解的有關詢價、報價與下訂單的單詞、短語和句型,編排對話內容,并利用各種道具,爭取使對話情景逼真,表演惟妙惟肖。
第三步:后任務(評價、操練)
學生完成并匯報任務后,要對學生任務完成的質量進行評價,使學生清楚任務完成的質量。評價的方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以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主要以表揚、鼓勵的話語來激發學生完成后面任務的積極性,但也要以適當的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教師要分析總結各小組在完成任務時遇到的難點與重點,并著重操練其難點與重點。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課堂中,從教師呈現任務,到學生完成并匯報任務,再到評價、操練任務,整堂課都是圍繞任務開展的。任務是此教學法的核心,任務的設計編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任務的設計要有興趣性與真實性、難以合理、可操作性,以及多樣性等特點。任務的這些特點給教師的備課設定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要精通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也要熟悉學生的成績水平、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學習動機等。
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以往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監督者和評論員的角色。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的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任務執行中對學生的指導和任務結束后對任務的評價。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這樣可以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難點,也可以給予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任務結束后對任務的評價要形式多樣,既要有教師的評價,又要注重學生自己的評價。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和勇氣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教師的評價應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但又不能拘于形式化,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要指出他們的不足。
[1]Krashen, S.D.Princi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2]郭曉麗,等.高職高專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現狀及需求調查[J].職業技術教育,2008,(3).
[3]夏紅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專業英語中的應用[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4]宋曉漪.專業英語課中任務型教學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