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桃雄 顧亮亮 陳澤林 陳慶富
摘要:分析了50份金蕎復合物(F.cymosum complex)收集系葉片的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結果表明:黃酮含量平均值為7.01%,變異范圍為3.10%~10.52%,變異系數為0.25%;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為23.56%,變異范圍為11.50%~35.10%,變異系數為0.21%;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值為16.27%,變異范圍為11.00%~22.20%,變異系數為0.14%;相關性分析表明,黃酮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地域性差異分析表明,來自西藏的金蕎收集系黃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為最低。本研究結果對開發利用高黃酮、高可溶性蛋白、高可溶性糖含量的金蕎收集系提供了數據支持,也為進一步研究金蕎黃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遺傳變異提供了材料。
關鍵詞:金蕎;黃酮;可溶性蛋白質;可溶性糖
中圖分類號: S517.0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1-0252-03
收稿日期:2013-05-2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060207、31171609);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編號:CARS-08-A4);貴州省農業攻關項目(編號:黔科合NY字[2010]3094);貴州省動植物育種專項(編號:黔農育專字[2010]023號);貴州省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編號:黔科合人才團隊(2011)4007);貴州師范大學博士基金(編號:11904-05032130025)。
作者簡介:石桃雄(1980—),女,寧夏石嘴山人,博士,助理研究員,從事植物遺傳育種研究。Tel:(0851)6780646;E-mail:shitaoxiong@126.com。
通信作者:陳慶富,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植物遺傳育種研究。E-mail:cqf1966@163.com。金蕎復合物(F.cymosum complex)是蓼科(Polygonaceae)蕎麥屬(Fagopyrum Mill.)多年生草本植物,包括二倍體大野蕎(F.megaspartanium QFChen)、二倍體毛野蕎(F.pilus QFChen)、異源四倍體金蕎(F.cymosum Meissn.)等3個生物學種類[1]。金蕎因塊根提取物含有生物活性物質(主要為類黃酮次生代謝物)而具有抗腫瘤、抗炎等多種藥效學功能,是一種重要的根莖入藥傳統中藥[2]。此外,金蕎麥籽粒中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和多種重要的無機元素及維生素。全面的營養價值及突出的保健功能使金蕎成為值得開發的特色藥食兩用作物。
黃酮類化合物是金蕎麥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金蕎根、花、葉、莖等組織中黃酮含量非常豐富。馮曉英等研究了大野蕎花、莖、葉中總黃酮含量的變化,結果表明,黃酮含量高低順序依次為:花(6.96%~10.63%)> 葉(2.97%~6.30%)>莖(1.00%~1.96%)[3]。劉娜研究發現,金蕎復合物總黃酮含量在居群間和居群內的變異很大,大野蕎與金蕎葉片總黃酮含量差異不顯著,但二者葉片總黃酮含量均極顯著高于毛野蕎;大野蕎幼花序總黃酮含量極顯著高于毛野蕎[4]。
由于黃酮含量較高,金蕎幼葉現已被用于特色保健茶的開發[5]。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積累不僅可以增強植物的抗逆性[6-7],還有助于茶葉品質的形成[8-10]。然而,目前國內外對金蕎葉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研究還鮮有報道。本研究分析了50份金蕎復合物收集系葉片的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旨在挖掘優質金蕎復合物收集系,促進金蕎產業發展。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不同收集系金蕎材料由貴州師范大學蕎麥產業技術研究中心提供(表1),所有收集系材料均種植于貴州師范大學蕎麥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基地。
1.2方法
1.2.1樣品采摘和制備采集健康金蕎復合物收集系幼葉100 g,用自來水清洗,再用無菌水沖洗干凈,在室溫下晾干,放入烘箱中105 ℃殺青15 min,然后放到60 ℃恒溫干燥箱干燥至恒重。
1.2.2黃酮含量測定稱取研磨成粉末的干樣1 g置于 50 mL 容量瓶中,加入75%甲醇溶液定容至刻度,于60 ℃恒溫水浴鍋中水浴4 h后過濾,得粗提液。黃酮含量參照凌永霞等的方法[11]測定。
1.2.3可溶性蛋白含量測定稱取干樣0.2 g放入研缽中,加2 mL蒸餾水,研磨成勻漿,移至10 mL離心管中,用6 mL蒸餾水分次洗滌研缽,移入離心管中,5 000 r/min離心 15 min,上清液轉入10 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定容至10 mL,搖勻得粗提液。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染色法測定[12]。
1.2.4可溶性糖含量測定稱取干樣0.1 g放入研缽,加80%乙醇溶液2 mL研磨成勻漿,移到10 mL離心管中,用 6 mL 蒸餾水分次洗滌研缽,移入離心管中,5 000 r/min離心15 min,上清液轉入10 mL容量瓶中,蒸餾水定容至10 mL,搖勻得粗提液。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法測定[13]。
1.2.5數據處理采用SAS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用LSD法進行P=0.05的差異顯著性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
試驗結果(表2)顯示,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均值為701%,變異范圍為3.10%~10.52%,變異系數為0.25%。其中來自貴州省安順市的收集系A9-4-1黃酮含量最低,來自貴州省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黃酮含量最高。從圖1中可以看出,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變異較大,呈近似正態分布。其中48%收集系(24份)葉片的黃酮含量高于平均值(7.01%)。來自貴州省貴陽市的收集系A8-9-2黃酮含量也超過10%。endprint
2.2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從表2可見,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為23.56%,變異范圍為11.50%~35.10%,變異系數為021%。其中原產于重慶市的收集系A6-6-1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來自四川省康定縣的收集系A4-5-1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從圖2中可以看出,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態分布,其中76%收集系(36份)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介于18.58%~28.02%。來自四川省亭縣的收集系A5-1-1及來自貴州省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超過30%,分別為31.20%、33.40%。
2.3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
從表2可見,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平均值為16.27%,范圍為11.00%~22.20%,變異系數為014%。其中原產于西藏的收集系A7-2-2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來自湖北省恩施市的收集系A10-11-2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從圖3可以看出,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偏正態分布,其中94%收集系(47份)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集中于
2.4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相關性
由表3可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黃酮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間也呈正相關,但未達到顯著水平。
2.5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地域性差異
由圖4可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異,其中原產于西藏的3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值最低;原產于四川省的5個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最高;原產于湖北省的2個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值最高。
3結論與討論
目前國內外對金蕎復合物黃酮含量基因型差異的研究較少。劉娜對原產于貴州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西藏的金蕎復合物48個收集系的196個植株葉和花序中黃
酮、蘆丁含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同一栽培條件下,金蕎復合物種間、居群間、居群內不同植株間的變異程度都很大[4]。本研究表明,50份金蕎復合物收集系葉片的黃酮含量變異廣泛(3.10%~10.52%),這與劉娜的研究結論[4]一致,說明金蕎復合物存在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唐宇等對28份苦蕎品種和20份甜蕎品種葉片黃酮含量的研究表明,2種蕎麥葉片黃酮含量的平均值為5.3%[14]。趙玉平等研究表明,苦蕎葉片中黃酮含量為5.39%[15]。韓志萍等對甜蕎麥葉片總黃酮含量測定表明,甜蕎麥葉片黃酮含量達5.29%[16]。本研究中50份金蕎麥復合物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平均值為7.01%,遠高于栽培種甜蕎和苦蕎。其中來自貴陽的收集系A1-1-2、A8-9-2葉片黃酮含量超過10%,是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高黃酮種質資源。
由于金蕎幼葉黃酮含量較高,因此以其為原料研制綠茶產品對金蕎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表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積累有利于茶葉品質的形成[8-10]。茶葉的可溶性蛋白質是能直接進入茶湯的營養成分之一,是鑒定茶葉品質的重要指標。可溶性糖是茶葉香氣形成的重要基質,高含量可溶性糖是茶湯滋味上乘的貢獻因子之一。目前國內外對蕎麥葉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表明,金蕎麥復合物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也存在豐富的居群變異,其中原產于亭縣的收集系 A5-1-1 和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高達31.20%、33.40%。分別原產于恩施市、修文縣、重慶市的收集系A10-11-2、A2-1-1、A6-6-2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或接近20.0%。收集系A5-1-1、A1-1-2、A10-11-2、A2-1-1、A6-6-2是非常值得開發的金蕎種質資源。
相關性分析表明,金蕎復合物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而黃酮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也存在正相關。產自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集高黃酮含量和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于一身,這表明選擇高黃酮、高可溶性蛋白、高可溶性糖含量的品種是有可能的。
對7個省份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進行比較,發現這3個性狀均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異,這與劉娜的研究結論[4]也相互驗證,也與張春平等[17]的研究結果一致,即金蕎遺傳多樣性與地理位置表現出明顯相關性。
參考文獻:
[1]陳慶富. 蕎麥屬植物科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周潔云,林靜,杜霞,等. 金蕎麥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4):68-69.
[3]馮曉英,陳慶富. 大野蕎不同器官中總黃酮含量的測定[J]. 貴州農業科學,2007,35(4):15-16.
[4]劉娜. 金蕎和苦蕎黃酮含量變異及其特色保健茶的開發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9:1-77.
[5]劉娜,陳慶富. 大野蕎綠茶制作工藝技術研究[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6):76-79.
[6]朱政,蔣家月,江昌俊,等. 低溫脅迫對茶樹葉片S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1,38(1):24-26.
[7]方志紅,董寬虎. NaCl脅迫對堿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6):147-149.
[8]蒲曉亞,袁毅君,王廷璞,等. 茶葉的主要呈味物質綜述[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1,31(2):40-44.
[9]陳睿. 茶葉功能性成分的化學組成及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2004,32(5):1031-1033,1036.
[10]黃繼軫. 論茶葉品質的構成及品質評定[J]. 茶業通報,2000,22(2):19-21.
[11]凌永霞,黃凱豐,陳慶富. 2種提取方法測定大野蕎植物葉中的黃酮含量[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7768-7770.
[12]張志良.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及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唐宇,趙鋼. 蕎麥中黃酮含量的研究[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1,19(4):352-354.
[15]趙玉平,肖春玲. 苦蕎麥不同器官總黃酮含量測定及分析[J]. 食品科學,2004,25(10):264-266.
[16]韓志萍,曹艷萍. 甜蕎麥不同部位總黃酮含量測定[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05,26(3):147-149.
[17]張春平,何平,何俊星,等. ISSR分子標記對金蕎麥8個野生居群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中草藥,2010,41(9):1519-1522.李文云,王立娟,袁啟鳳,等. 不同產地牛肉紅朱橘果實可溶性糖和有機酸含量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55-258.endprint
2.2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從表2可見,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為23.56%,變異范圍為11.50%~35.10%,變異系數為021%。其中原產于重慶市的收集系A6-6-1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來自四川省康定縣的收集系A4-5-1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從圖2中可以看出,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態分布,其中76%收集系(36份)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介于18.58%~28.02%。來自四川省亭縣的收集系A5-1-1及來自貴州省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超過30%,分別為31.20%、33.40%。
2.3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
從表2可見,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平均值為16.27%,范圍為11.00%~22.20%,變異系數為014%。其中原產于西藏的收集系A7-2-2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來自湖北省恩施市的收集系A10-11-2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從圖3可以看出,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偏正態分布,其中94%收集系(47份)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集中于
2.4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相關性
由表3可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黃酮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間也呈正相關,但未達到顯著水平。
2.5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地域性差異
由圖4可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異,其中原產于西藏的3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值最低;原產于四川省的5個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最高;原產于湖北省的2個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值最高。
3結論與討論
目前國內外對金蕎復合物黃酮含量基因型差異的研究較少。劉娜對原產于貴州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西藏的金蕎復合物48個收集系的196個植株葉和花序中黃
酮、蘆丁含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同一栽培條件下,金蕎復合物種間、居群間、居群內不同植株間的變異程度都很大[4]。本研究表明,50份金蕎復合物收集系葉片的黃酮含量變異廣泛(3.10%~10.52%),這與劉娜的研究結論[4]一致,說明金蕎復合物存在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唐宇等對28份苦蕎品種和20份甜蕎品種葉片黃酮含量的研究表明,2種蕎麥葉片黃酮含量的平均值為5.3%[14]。趙玉平等研究表明,苦蕎葉片中黃酮含量為5.39%[15]。韓志萍等對甜蕎麥葉片總黃酮含量測定表明,甜蕎麥葉片黃酮含量達5.29%[16]。本研究中50份金蕎麥復合物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平均值為7.01%,遠高于栽培種甜蕎和苦蕎。其中來自貴陽的收集系A1-1-2、A8-9-2葉片黃酮含量超過10%,是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高黃酮種質資源。
由于金蕎幼葉黃酮含量較高,因此以其為原料研制綠茶產品對金蕎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表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積累有利于茶葉品質的形成[8-10]。茶葉的可溶性蛋白質是能直接進入茶湯的營養成分之一,是鑒定茶葉品質的重要指標。可溶性糖是茶葉香氣形成的重要基質,高含量可溶性糖是茶湯滋味上乘的貢獻因子之一。目前國內外對蕎麥葉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表明,金蕎麥復合物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也存在豐富的居群變異,其中原產于亭縣的收集系 A5-1-1 和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高達31.20%、33.40%。分別原產于恩施市、修文縣、重慶市的收集系A10-11-2、A2-1-1、A6-6-2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或接近20.0%。收集系A5-1-1、A1-1-2、A10-11-2、A2-1-1、A6-6-2是非常值得開發的金蕎種質資源。
相關性分析表明,金蕎復合物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而黃酮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也存在正相關。產自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集高黃酮含量和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于一身,這表明選擇高黃酮、高可溶性蛋白、高可溶性糖含量的品種是有可能的。
對7個省份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進行比較,發現這3個性狀均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異,這與劉娜的研究結論[4]也相互驗證,也與張春平等[17]的研究結果一致,即金蕎遺傳多樣性與地理位置表現出明顯相關性。
參考文獻:
[1]陳慶富. 蕎麥屬植物科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周潔云,林靜,杜霞,等. 金蕎麥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4):68-69.
[3]馮曉英,陳慶富. 大野蕎不同器官中總黃酮含量的測定[J]. 貴州農業科學,2007,35(4):15-16.
[4]劉娜. 金蕎和苦蕎黃酮含量變異及其特色保健茶的開發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9:1-77.
[5]劉娜,陳慶富. 大野蕎綠茶制作工藝技術研究[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6):76-79.
[6]朱政,蔣家月,江昌俊,等. 低溫脅迫對茶樹葉片S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1,38(1):24-26.
[7]方志紅,董寬虎. NaCl脅迫對堿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6):147-149.
[8]蒲曉亞,袁毅君,王廷璞,等. 茶葉的主要呈味物質綜述[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1,31(2):40-44.
[9]陳睿. 茶葉功能性成分的化學組成及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2004,32(5):1031-1033,1036.
[10]黃繼軫. 論茶葉品質的構成及品質評定[J]. 茶業通報,2000,22(2):19-21.
[11]凌永霞,黃凱豐,陳慶富. 2種提取方法測定大野蕎植物葉中的黃酮含量[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7768-7770.
[12]張志良.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及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唐宇,趙鋼. 蕎麥中黃酮含量的研究[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1,19(4):352-354.
[15]趙玉平,肖春玲. 苦蕎麥不同器官總黃酮含量測定及分析[J]. 食品科學,2004,25(10):264-266.
[16]韓志萍,曹艷萍. 甜蕎麥不同部位總黃酮含量測定[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05,26(3):147-149.
[17]張春平,何平,何俊星,等. ISSR分子標記對金蕎麥8個野生居群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中草藥,2010,41(9):1519-1522.李文云,王立娟,袁啟鳳,等. 不同產地牛肉紅朱橘果實可溶性糖和有機酸含量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55-258.endprint
2.2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從表2可見,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為23.56%,變異范圍為11.50%~35.10%,變異系數為021%。其中原產于重慶市的收集系A6-6-1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來自四川省康定縣的收集系A4-5-1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從圖2中可以看出,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態分布,其中76%收集系(36份)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介于18.58%~28.02%。來自四川省亭縣的收集系A5-1-1及來自貴州省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超過30%,分別為31.20%、33.40%。
2.3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
從表2可見,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平均值為16.27%,范圍為11.00%~22.20%,變異系數為014%。其中原產于西藏的收集系A7-2-2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來自湖北省恩施市的收集系A10-11-2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從圖3可以看出,50份金蕎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偏正態分布,其中94%收集系(47份)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集中于
2.4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相關性
由表3可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黃酮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間也呈正相關,但未達到顯著水平。
2.5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地域性差異
由圖4可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異,其中原產于西藏的3個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值最低;原產于四川省的5個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最高;原產于湖北省的2個收集系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值最高。
3結論與討論
目前國內外對金蕎復合物黃酮含量基因型差異的研究較少。劉娜對原產于貴州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西藏的金蕎復合物48個收集系的196個植株葉和花序中黃
酮、蘆丁含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同一栽培條件下,金蕎復合物種間、居群間、居群內不同植株間的變異程度都很大[4]。本研究表明,50份金蕎復合物收集系葉片的黃酮含量變異廣泛(3.10%~10.52%),這與劉娜的研究結論[4]一致,說明金蕎復合物存在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唐宇等對28份苦蕎品種和20份甜蕎品種葉片黃酮含量的研究表明,2種蕎麥葉片黃酮含量的平均值為5.3%[14]。趙玉平等研究表明,苦蕎葉片中黃酮含量為5.39%[15]。韓志萍等對甜蕎麥葉片總黃酮含量測定表明,甜蕎麥葉片黃酮含量達5.29%[16]。本研究中50份金蕎麥復合物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平均值為7.01%,遠高于栽培種甜蕎和苦蕎。其中來自貴陽的收集系A1-1-2、A8-9-2葉片黃酮含量超過10%,是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高黃酮種質資源。
由于金蕎幼葉黃酮含量較高,因此以其為原料研制綠茶產品對金蕎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表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積累有利于茶葉品質的形成[8-10]。茶葉的可溶性蛋白質是能直接進入茶湯的營養成分之一,是鑒定茶葉品質的重要指標。可溶性糖是茶葉香氣形成的重要基質,高含量可溶性糖是茶湯滋味上乘的貢獻因子之一。目前國內外對蕎麥葉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表明,金蕎麥復合物收集系葉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也存在豐富的居群變異,其中原產于亭縣的收集系 A5-1-1 和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葉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高達31.20%、33.40%。分別原產于恩施市、修文縣、重慶市的收集系A10-11-2、A2-1-1、A6-6-2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或接近20.0%。收集系A5-1-1、A1-1-2、A10-11-2、A2-1-1、A6-6-2是非常值得開發的金蕎種質資源。
相關性分析表明,金蕎復合物收集系葉片黃酮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而黃酮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也存在正相關。產自貴陽市的收集系A1-1-2集高黃酮含量和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于一身,這表明選擇高黃酮、高可溶性蛋白、高可溶性糖含量的品種是有可能的。
對7個省份金蕎收集系葉片黃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進行比較,發現這3個性狀均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異,這與劉娜的研究結論[4]也相互驗證,也與張春平等[17]的研究結果一致,即金蕎遺傳多樣性與地理位置表現出明顯相關性。
參考文獻:
[1]陳慶富. 蕎麥屬植物科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周潔云,林靜,杜霞,等. 金蕎麥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4):68-69.
[3]馮曉英,陳慶富. 大野蕎不同器官中總黃酮含量的測定[J]. 貴州農業科學,2007,35(4):15-16.
[4]劉娜. 金蕎和苦蕎黃酮含量變異及其特色保健茶的開發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9:1-77.
[5]劉娜,陳慶富. 大野蕎綠茶制作工藝技術研究[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6):76-79.
[6]朱政,蔣家月,江昌俊,等. 低溫脅迫對茶樹葉片S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1,38(1):24-26.
[7]方志紅,董寬虎. NaCl脅迫對堿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6):147-149.
[8]蒲曉亞,袁毅君,王廷璞,等. 茶葉的主要呈味物質綜述[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1,31(2):40-44.
[9]陳睿. 茶葉功能性成分的化學組成及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2004,32(5):1031-1033,1036.
[10]黃繼軫. 論茶葉品質的構成及品質評定[J]. 茶業通報,2000,22(2):19-21.
[11]凌永霞,黃凱豐,陳慶富. 2種提取方法測定大野蕎植物葉中的黃酮含量[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7768-7770.
[12]張志良.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及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唐宇,趙鋼. 蕎麥中黃酮含量的研究[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1,19(4):352-354.
[15]趙玉平,肖春玲. 苦蕎麥不同器官總黃酮含量測定及分析[J]. 食品科學,2004,25(10):264-266.
[16]韓志萍,曹艷萍. 甜蕎麥不同部位總黃酮含量測定[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05,26(3):147-149.
[17]張春平,何平,何俊星,等. ISSR分子標記對金蕎麥8個野生居群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中草藥,2010,41(9):1519-1522.李文云,王立娟,袁啟鳳,等. 不同產地牛肉紅朱橘果實可溶性糖和有機酸含量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55-2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