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偉
摘 要:怎樣解讀教材?從“兩讀兩想三確定”七個方面對此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材;解讀
教材是教師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的對象。可以說,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深度、準確度,制約著教學的有效性,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成敗。
我覺得解讀教材要解決的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前兩項是解讀教材內容,后一項是解讀教學內容。教材內容不一定是教學內容,要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梳理教學內容。詳細一點,我想可以概括為“兩讀兩想三確定”。
一、讀教材
要在通讀整單元教材的基礎上,細讀所教授的教材,逐字逐句。每一篇課文又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思想內容和表達形式。由于寫作對象不同,包括人、事、景、物等,因此教材內容呈現出無限的豐富性;又由于作者對寫作對象所特有的情感體驗,所以教材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也同樣具有無限豐富性,可以說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在課文的表達形式上,作者根據表達思想內容的需要,或敘述、或描寫、或抒情、或議論、或說明,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鮮明的個性。看看教材能傳遞什么信息,看看教材呈現了哪些內容,解決“是什么”的問題。
二、想教材
(1)要多讀單元目標。讀這些單元目標時,想一想它是哪一類的,怎樣在課堂上利用?除了這些目標,還需要補充情感目標嗎?需要進行哪些練習,聯系實際,分析學情。(2)把教材讀一讀,之后就要思考:教材為什么呈現這些內容,它想讓達到的目標包括三維目標是什么?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理解”“領會”“體味”“口味”“感悟”還給學生,讓三個目標既要關心學生眼前可見的水平提高,又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讀教參
了解編者設計本課的思路,安排每個活動的意圖以及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也通過讀教參想解開心中的疑惑。教參上每一課都安排了“教材簡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建議”“參考教學案例”“相關鏈接或參考資料”(高年級還有“拓展閱讀”)幾個方面的內容。在讀教參的時候,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和教材內容來靈活決定閱讀順序;可以先從“教材簡析”入手,再看“教學活動建議”,詳細了解對每個活動的剖析,再去看“重難點”,過程中加上自己的思考,對目標的明確會更有好處,效果也會好一些;也可以帶著目標理解教材,又是一種效果;還可以直接從想教材到讀教參中的“參考資料”。強調一點,我認為“參考教學案例”可以不看,但“參考資料”一定要看,要動腦筋去看,只有看了,而且是看懂了,教師心里才會底清,底清了才不會心虛。必要的時候可以借其他的有關資料來看看,有利于我們把所要教的內容理順。同時,讀教參也要理性地去讀,不能有唯書唯上的思想,認為教參上的一定都對,應該敢于質疑,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當然這也要根據自己所面對的教學對象及教學實際來確定。
四、想學生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對教材鉆研得越深,與學生的距離就可能越遠。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需要教師跳出如何教的思維方式,多立足于學生的角度,把教材當作“學材”,把教案當作“學案”,對學生如何開展學習作一比較客觀的預測和評估。
五、定目標
結合教參的目標要求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梳理,定出適切的目標。定目標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在考慮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三維目標要了然于心,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另加目標。這樣就會避免教學過程中忽視“過程能力”,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六、定重難點
在前五步的基礎上定出本課重難點,做到心中有數。什么是重難點呢?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用以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載體,對于每一篇課文來說,由于它在整個語文課程體系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因此,它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發展上都有它“特殊的任務”,這個“任務”就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要教學目標,它也是這篇課文特有的教學價值所在。所謂“難點”,是就學生學習而言,難于理解、掌握的內容或達成的目標。而一篇課文的“難點”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幾個,可能是內容理解上的“難點”,也可能是語文知識掌握、過程方法指導、思想情感體驗等方面的“難點”;教學“難點”同時還受到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能力、情感體驗等因素的影響,同一篇課文對不同的學生來說,其難點也是不盡一致的。因此,一定要抓住重難點,再來設計有關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定策略
授課中怎樣使導入吸引學生并很快切入主題,怎樣主次分明,以什么方式突出重點(順著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經歷體驗后感悟)等等,這些都是要講策略的,只有用智慧的策略高效率地展開教學,才能算是“解讀教材”到位。
總之,要教好書,就得全面多角度地去解讀教材,包括學生這樣的活教材。努力提高自己對教材的解讀和鉆研能力,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準確把握文本價值,勇于創新,勤于實踐,善于反思,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教材。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區包鋼第五小學)
?誗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