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慶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陽春3月我們迎來了第51個雷鋒日,我們學校組織了三至五年級學生開展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美化身邊環境”義務大掃除,學生來到學校周邊的小區與廣場進行垃圾清理與小廣告清除等活動;全校師生一起觀看《雷鋒離開的日子》教育電影等活動。學生們再次感受雷鋒的精神,那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那種愛國主義至上,那種無時無刻把人民利益和國家名譽放在首位的精神感染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活動中積極忙碌的身影得到了市民們的好評,臉上洋溢的笑容展示著心里的自豪與驕傲;“我也要做一顆螺絲釘”“我要向雷鋒同志學習”“我要做一名戰士,將來保家衛國”等感慨讓我意識到,在我們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及價值觀是尤其的重要。是學生能否成為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首要標準,關系著國家長久強盛的命脈。愛國主義教育應該作為教育的脊梁去看重,去發揚。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玉樹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天降大任于中國,無論你是普通工人、老百姓,還在教室里學習的小學生或者你已經是海外華僑;從布衣到百姓,到巨賈富商,從明星大腕,到拾荒的大娘,人人都毫不遲疑地慷慨解囊,各盡所能。五岳相加也勝不過這種分量。這是什么力量能讓人人都把一顆熾熱的愛心掏出;能讓我們十二多億顆熾熱的心緊緊貼在一起;能讓我們毫無猶豫地拉起每一個在苦難中從未相識的陌生人!臺灣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說:“天災不是一種好東西,但是它可以使我們的民種強大,在這個時候四方都伸出了自己的雙手,充分顯示了俠義精神”。武俠世界里的俠義精神就是所謂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我們從小也幻想著自己也可以像大俠一樣除強扶弱,行俠仗義。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政治、道德涵蓋的內容都會發生質的變化,狹義的精神似乎被遺忘。事實并非如我們的感受一樣,它正以更高尚、更文明的形式——愛國主義在這個文明的世界里處處傳承。只有愛國主義才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足以抵抗這世界所有的威脅。愛國主義始終是整個國家永恒不變的主題。愛國主義是學校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內容,是任何教育的脊梁。發揚愛國主義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動力,是團結中國人民的精神紐帶,是中國矗立于世界的最強大精神支柱,是強國之根本。
人無脊梁不立,教育無脊梁更是軟弱空虛的教育。教育的失敗直接導致的就是國家的落后與混亂。在現如今的世界大形勢下,一個沒有民族凝聚力的國家是不足以在當下立足的。所以,愛國主義是教育的中流砥柱,是教育最為堅實的脊梁。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做好、做直、做強中國的脊梁:
一、愛國主義是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愛國主義是我們祖國的優良傳統美德。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歷史限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不同的時代愛國主義的時代特性不盡相同,但它作為一種正義的、極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脈相承的。歷史上的一些道德規范在今天已失去存在的價值,如“一女不嫁二夫”“不孝有三,無子為大”等已被當作封建禮教而摒棄,而愛國主義卻始終是基本的素質要求。愛國情愫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從遠古時代開始,先輩們生于斯,長于斯,利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了解、熟悉著祖國的地理環境,并不斷受惠于祖國的物質資源,創造了文化,積累了文明。他們一代又一代享受著祖國文化的熏陶,又為促進文明奮斗著。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祖國的愛戀之情,并通過演化、提煉、升華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對民族。對祖國真摯而深厚的愛。
在歷史長河中,面對異族的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奮爭,涌現出岳飛、文天祥、鄭成功等無數可敬可愛的民族英雄,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業績。近代中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每一次戰爭都使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歷史深淵。同時,每一次戰爭也使中國人產生震驚和民族危機感,愛國主義的精神日益增強,“救亡圖存”之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近代中國出現的一切問題無不與這一主題息息相關。無論是鄭觀應等提倡的“實業救國”、蔡元培等倡導的“救國”、“科學救國”,還是鄒容等追隨的“革命救國”,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從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秋瑾的“拼將十萬頭顱血,敢把乾坤力挽回”,皆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
二、愛國主義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動力
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常常是回望過去,瞻望未來。回首剛剛過去的100年,我們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不可否認的差距,成績使我們為祖國自豪,差距使我們為祖國奮發。在新世紀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把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所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面對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科技水平發展較低,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有限,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夠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還不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還不健全等一系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狀況,如果沒有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如果沒有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與熱忱,我們便只能臨陣退卻,只能自暴自棄,只能任人宰割,甚而成為附庸。只有發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才能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開拓進取,對祖國的繁榮富強、社會的文明進步有強烈的責任感,并為此而傾注全部心血、貢獻全部智慧。
三、要把國家、民族利益視為愛國主義自始至終的貫徹原則與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所說:“我們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加強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革命時期,需要我們為祖國的獨立出生入死;建設時期,需要我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添磚加瓦。那么,現在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如何讓我們作一名新時期的愛國者呢?endprint
1.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讓每個公民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時期任何愛國者必須具備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們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樹立我們建設祖國的自信。鄧小平曾說:“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
要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就必須反對民族虛無主義。近代史上,面對列強的分割,面對祖國的落后,部分激進分子主張一切采取“拿來主義”,甚至走向民族虛無主義的極端。民族虛無主義既否定我們的民族精神和獨立品格,也徹底否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備受人們推崇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種偃息民族自尊心的觀點。我們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一度領導世界潮流,直到中國已走向衰落的20世紀。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做出高度的評價:“中國的文明是世界上幾大古國文明唯一幸存和延續下來的文明。自孔子時代以來,埃及、巴比倫、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的文明都相繼消亡,但中國文明卻通過持續不斷的改良,得以繼續下來。”又說:“平心而論,我認為中華民族是我們遇見的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他還斷言:“他們將在科學上創造世人矚目的成就。他們很可能超過我們,因為他們具有勤奮向上的精神,具有民族復興的熱情。”這些論述對于我們消除民族自卑感是大有裨益的。事實上,民族虛無主義只是部分激進分子們倡導的,而大多數愛國者還是尊重我們祖國的主權,堅信我們民族的文明。
2.要從思想上、知識上充分武裝自己,為祖國的繁榮穩定貢獻力量。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已成為世界舞臺上不可或缺的一員。在這個舞臺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敗之地,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我們必須先從思想的高度上認識我們面臨的局勢:我們雖有輝煌的文明,但仍處于落后的狀態;我們雖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認可,但仍有部分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制度十分仇視,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維護已取得的革命成果與建設成就,維護祖國的穩定統一。目前,世界已進入以智力和知識作為資源和生產力要素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這一機遇與挑戰。我們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廣泛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更新學習知識的方法與理念。
愛國主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它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歷史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內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礎和不斷追求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那么,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對于一個國家、對于教育事業、對于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項艱巨且必須務實貫徹到底的大事。我們應把愛國主義教育視為教育的脊梁,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讓我們攜手去撐起教育的脊梁。
(作者單位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東華小學)
?誗編輯 薄躍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