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競文
摘要: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2010-2013屆共1767名藝術類入學新生進行心理狀況調查及分析研究,發現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心理普查總體篩查率在572%-1433%之間;心理癥狀表現高度一致;自殺意念顯示下降趨勢;四屆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顯示上升趨勢,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顯示好轉趨勢。應引導和教育藝術類學生培養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提升環境適應和抗挫能力,以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需要。
關鍵詞:藝術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藝術類新生;對比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參加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已經超過百萬,藝術類大學生年錄取人數突破20萬,這一龐大而特殊群體顯然會引發一系列教育教學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為能較好地了解藝術類入學新生剛入大學校園時心理狀況,掌握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健康變化趨勢以及影響因素,本研究通過歷時四年對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普查結果以及對照分析,全面掌握藝術類入學新生總體心理狀況和個體認知特征,更行之有效地實施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為社會和高校有針對性地展開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被試與抽樣本研究所施測的學生是某大學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共1767人,年齡分布16-27歲,平均年齡189歲。除了極其少數藝術類入學新生因不同原因尚未參加心理健康普查之外,所有藝術類入學新生全在剛入大學校園后一周之內完成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心理健康普查。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人數分別為:2010屆363人,2011屆350人,2012屆388人,2013屆402人。2工具癥狀自評量表SCL-90。此量表是“國內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普查工具,主要衡量被試自覺癥狀及其嚴重程度;由90個題目構成,涉及9個維度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采用5點式(1-5)評分,得分越低,表示癥狀越不明顯,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越高,反之,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越低;作為篩查量表使用,總分≥160分表示被試可能存有某種心理癥狀;總均分≥25表示有輕度及以上心理癥狀;總均分≥3表示有中度及以上心理癥狀。”[1]3以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1767人為心理健康普查對象,采用團體施測,每年心理健康普查時間基本相同,均在入學新生入校一周內,即9月中下旬。以藝術專業為單位,調查問卷當場提交。數據采用SPSS軟件160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問題篩查情況
如圖1數據顯示,連續四年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普查發現:總體篩查率在572%-1433%之間。對比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顯示2010屆新生篩查率1433%,得分最高,2011屆篩查率1343%,逐年遞減,2013屆新生篩選率572%,得分最低,篩查藝術類入學新生可能存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人數百分比顯示下降趨勢。2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癥狀表現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結果顯示,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排名前9位心理問題存在高度一致。
從數據顯示,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存在心理的主要癥狀問題相對一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強迫癥狀,精力不集中渙散,擺脫不了的沖動,毫無意義的想法以及沒有必要的行為等;(2)人際關系敏感,人際交流中不自在,公共場合心神不安寧,人際交往中特別自卑,過于關注周圍人的視線,特別關注他人看法,人際交往中不良自我暗示較多等;(3)焦慮,遇事過于緊張以致出現像震顫等軀體征象,心情郁悶,煩躁不安,神經過敏等。3癥狀自評量表SCL-90“異常”藝術類入學新生篩查評定標準:SCL-90量表中第15題題項內容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其分值≥3;第59題題項內容想到死亡的事,其分值≥3;或者兩題分值均≥3初步評定有無自殺意念傾向。2010-2013屆本科新生連續四年篩選自殺意念傾向情況。
三、討論
1 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心理狀況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篩查率在572%-1433%之間,藝術類入學新生可能存有一定程度心理問題,其人數百分比呈現下降趨勢;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存在心理的主要癥狀表現相對一致,主要反映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三方面;藝術類入學新生自殺意念呈現下降趨勢,以上結果均提示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心理問題上升趨勢,說明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現好轉趨勢。2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心理狀況對比探析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連續四年癥狀自評量表SCL-90施測的9個因子得分顯示下降趨勢,提示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呈現上升趨勢,心理健康水平呈現好轉趨勢。這與國內對藝術類大學生調查分析研究一致,如王斐、許燕等研究“音樂學院2007屆新生297人在SCL- 90的9個因子中,恐怖和精神病性兩因子明顯高于全國常模數據,與全國大學生常模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量表SCL-90中9個因子藝術類入學新生分值明顯比較低,提示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好于全國大學生整個群體,其中強迫、焦慮和偏執是問題較為嚴重,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占502%”。[2]延鳳宇,王瑋,侯瑞賢調查研究顯示:“在調查河北省藝術類1558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中,量表SCL-90的9個因子篩選率依次是:強迫癥狀13%、敵對117%、人際敏感110%、抑郁93%、焦慮81%、偏執76%、恐怖64%、精神病性60%、軀體化47%,全國成人常模、全國大學生常模和全國青年組常模都明顯低于河北省藝術類大學生在量表SCL-90上的總分以及每個因子的分值,顯示全國成人、大學生以及青年整體心理健康狀況都高于河北省藝術類大學生,即河北省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呈現下降趨勢”。[3]這和本此調查研究的時間和樣本不同相關,本次研究歷時四年縱向研究,主要探討2010-2013屆藝術類入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比分析。
四、建議與對策思考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藝術活動強調個體獨特的創新思維,處于藝術鑒賞、藝術創作、藝術表現等藝術活動中的藝術類大學生個體,既要有情緒性、偏執性、情感性、獨特性、創造性的理性心理特點,也要有孤傲性、狂熱性、癡迷性的不理性心理特征,這種特殊的心理平衡所激發的能量構成了藝術創作成功的秘訣。正如藝術教育家認為:“藝術能有效激發個體心理和諧發展,能促進個體心理自我完善,應積極發揮藝術這一特殊特有的教育功能。忽略藝術,會引發壓抑、焦慮、灰暗的生活狀況;重視藝術,壓抑、焦慮、灰暗狀況會逐漸轉向美好、健康、快樂的生活;作為特別的精神食糧,藝術對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和健康快樂的生活質量有著特殊的影響和作用”。[4]因此,學校要設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加強藝術類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力度,著力創建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完善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開展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理念,開設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選修課程,舉辦各種形式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協助藝術類學生正確評價認識自我,積極悅納自我,積極引導和教育藝術類學生培養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提升問題應對和心理自我調適技能。針對嚴重心理問題藝術類學生,要進行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相結合方式,協助逐漸認識個人人格缺陷,幫助以有效應對個人未來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需要。(責任編輯: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