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英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成功激發學生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是提高基礎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作為地理教師要想使學生對地理感興趣,就必須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興趣;地理;教學
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到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由于地理學科的特殊性,很多學生認為是副科,不想學,再加之很多學校也不重視,但最后又要教學成績,這就使地理老師處于很尷尬的地位。針對這種情況,作為地理教師,只有通過教師激發,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才能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么,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做呢?現就我個人近十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看法。
一、用廣博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中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快速期,而且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基于這樣的特點,作為教師必須提高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的境界,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由衷的崇敬之情,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來學習地理。如:講西北地區時,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的特點。講云貴高原時,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說明云貴高原地形崎嶇的特點。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也能提高學生知識的綜合能力。
二、采用機動靈活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課堂是師生互動的主要陣地,是學生鞏固舊知識、接受新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只有采用機動靈活的教學手段才能達到或超出預想的效果。想想看,新課改前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滿堂灌”,其結果是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糊里糊涂,這樣的結果又怎能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現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有許多知識點書中精簡但要求學生記住,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味去講,效果無疑要打折扣。這時,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 “學習行動”,通過比較、綜合、謎語競猜、圖像暢想等手段讓學生參與教學,使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提高。如,在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時,我用課件做好中國省級行政區域的拼圖游戲,讓學生做課堂的主體,自己動手上講臺來拼,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增,愉快地學習了知識。在學習“中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行政中心”時,有些班級采用競賽的方法,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以接龍的方式來學習。有些班級采用猜謎的方式來學習,如“北風吹”(云南),“寶樹叢叢”(吉林),“黃河解凍”(江蘇),“雙喜臨門”(重慶),“船出長江口”(上海),“裝上標志”(安徽),“銀河渡口”(天津),當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很高漲。
三、愉快設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通常情況下,學生對眼前看到的東西不太感興趣,但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華羅庚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針對教材內容巧設問題,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南極洲冰天雪地下有煤的事實來加深對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解;針對現在的暖冬、北京嚴重的霧霾,提出為什么。從而提高學生關注現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將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地理是愉快的
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好奇、好玩、好動。教學中應因勢利導,寓教于樂,以玩帶學,樂中促思。如,在學習海陸分布時,準備一個地球儀,將全班同學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10個同學,然后請一位同學手拿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讓每個小組的同學蒙著眼睛用手指地球儀,然后看所按住的地方是陸地還是海洋。通過同學們的親自實踐,最后每組的結果基本上是3個同學按住的是陸地,其余7個同學按住的是海洋。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深刻地記住了海陸分布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最后對學生活動評價表揚,教學效果極好。這種活動的滲透,不僅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使興趣得到進一步強化,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應自覺地、積極地、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興趣這個因素,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愛學地理、會學地理、學好地理,學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而促進地理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作者單位 四川省什邡市實驗外國語中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