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萍 王志丹 賴曉璐
摘要:遼寧省是我國糧食主產區,遼寧省糧食生產能力對于促進遼寧省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對建國以來遼寧省糧食生產軌跡進行了介紹,分析了不同時期遼寧省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糧食生產格局、分區糧食生產能力,并對遼寧省糧食生產及增產潛力進行了預測。
關鍵詞:糧食;生產能力;增產潛力
中圖分類號: F326.1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1-0415-02
收稿日期:2013-05-1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71273263)。
作者簡介:閆立萍(1978—),女,遼寧沈陽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經濟研究。E-mail:545566918@qq.com。
通信作者:王志丹,博士,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科技、農業企業管理研究。建國以來,遼寧省糧食生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完成了從糧食短缺省份到實現自給自足并成為產糧大省的歷史性跨越,2004年成為了全國11個糧食主產省份之一,為促進遼寧省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1遼寧省糧食生產現狀
1.1遼寧省糧食生產能力提升軌跡
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規模)來看,遼寧省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1958年,全省糧食年均種植面積為428萬hm2/年[1];第二階段是1959—1965年,歷年糧食種植面積為333萬~400萬hm2/年,較1949—1958年有所下降,年均播種面積為387萬hm2/年;第三階段是1966—1978年,糧食作物年均種植面積為400萬~473萬hm2/年,年均播種面積為441萬hm2/年;第四階段是1979—2010年,播種面積急劇下降,年均播種面積306萬hm2/年。從糧食總產量來看,大體經歷了5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1958年,糧食產量較快增長,從1949年的398萬t增加到700萬t;第二階段是1959—1973年,糧食產量下降階段,1960—1962年糧食產量大幅下降,1960年產量僅為360萬t,1963年以后進入恢復階段,1970—1973年糧食平均產量達888.5萬t/年;第三階段是1974—1988年,糧食產量穩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遼寧省糧食產量由983萬t提高到1 307.2萬t;第四階段是1989—1999年,糧食產量快速增長階段,這一時期糧食產量由1989年的944萬t提高到1 649萬t,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00 kg/人,實現糧食自給;第五階段是2000年至今,糧食產量恢復、進一步增長階段,受糧食政策、自然災害、國際市場影響,2000—2003年,遼寧省糧食產量下降,平均年產量僅為 1 386萬t/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降到400 kg/年以下。2004年以來,在政策利好形勢下,糧食生產迅速恢復并快速發展,并進入了國家11個糧食主產省行列,2007年,全省糧食產量達 1 835萬t/年,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34 kg/人。
1.2遼寧省糧食生產格局、分區的糧食生產能力
1.2.1主產區糧食生產現狀及生產能力沈陽市、大連市、錦州市、阜新市、鐵嶺市、朝陽市6市為遼寧省糧食主產區。2008年6市糧食播種面積共計209.77萬hm2,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53.2%;糧食產量共計1 448.3萬t,占全省糧食產量的77.9%;糧食年人均占有量為690.6 kg/人。這6個市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
1.2.2糧食產銷平衡區糧食生產現狀及生產能力根據遼寧省糧食生產能力現狀,平衡區包括鞍山市、丹東市、遼陽市、盤錦市、葫蘆島5市。2008年這5市糧食播種面積共計80.7萬hm2,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26.6%;糧食產量共計557.1萬t,占全省糧食產量的29.9%;糧食人均占有量為469.3 kg/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多31.2 kg/人。這5個市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2008年水稻播種面積占全省的39.3%,產量占全省的41.9%。
1.2.3糧食欠缺區糧食生產現狀及生產能力撫順市、本溪市、營口市3市是遼寧省糧食欠缺區,糧食生產能力相對有限,2008年糧食播種面積共計28.96萬hm2,僅占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7.3%;糧食產量共計161.8萬t,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8.7%;人均糧食占有水平為264.1 kg/人,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3%。
1.3遼寧省與全國糧食生產能力對比分析
遼寧省糧食生產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遼寧省糧食單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長期以來,遼寧省在深挖糧食單產潛力、提高土地產出率方面狠下功夫,從遼寧省糧食生產歷史進程可以看出,遼寧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逐年下降,20世紀80年代開始,糧食作物播面積呈連續下降趨勢,但糧食總產量顯著增加,這主要是由于在國家惠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得到極大提升。2008年遼寧省糧食單產是全國的1.24倍,遼寧省用占全國2.84%的糧食播種面積生產了占全國3.52%的糧食產量。二是人均糧食占有量不斷提升,遼寧省是工業大省,非農人口眾多,歷史上遼寧省人均糧食占有量曾一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遼寧省通過采取保持耕地面積、提高單產、提升復種指數等措施推動糧食總產量穩步提升,除個別年份受惡劣氣候影響,2002年起遼寧省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連續多年高于全國水平。
2遼寧省糧食發展定位及中長期糧食需求分析
2.1遼寧省糧食發展定位與規劃
2004年遼寧省被確定為國家11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全國新增1 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將遼寧省定位為糧食生產核心區,其中昌圖縣、西豐縣、開原市、鐵嶺縣等36個產糧大縣進入規劃。遼寧省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在糧食生產中一直堅持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質量、加快轉化的原則,國家也著力打造并提高遼寧省的商品糧調出能力[2],要求遼寧省所在的東北地區承擔新增糧食產能任務150.5億kg。遼寧省第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關于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中明確指出,遼寧省將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加快36個國家級糧食大縣產能建設。完善農田小微型水利設施,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實施優質水稻提升工程和以花生為主的油料建設工程,進一步健全完善糧食質量檢測、購銷、儲備運輸、監督預警體系,加強倉儲設施建設,推進農戶科學儲糧工程,保障糧食有效供給。endprint
2.2遼寧省中長期糧食需求分析
2.2.1糧食消費需求剛性增長未來10~20年,遼寧省糧食消費仍將維持較高水平,加之飼料業、工業用糧增加,糧食需求持續增長的趨勢不可逆轉。按照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不低于380 kg測算,屆時遼寧省糧食需求總量分別為167億kg、173億kg。2030年按人均糧食消費量400 kg計算,糧食需求總量預計將達到191億kg。若依保障糧食安全的年消費量17%計倉貯量,2010年、2020年、2030年糧食安全需求量將分別達到196億kg、203億kg、224億kg。
2.2.2糧食消費結構升級近年來,遼寧省口糧消費穩中有降,飼料糧、工業用糧不斷增加;對稻谷、小麥的需求穩中略降,對玉米、大豆、雜糧的需求呈現規模、比重雙增的態勢。預計未來遼寧省城鄉居民人均口糧需求將持續下降,飼料糧將會成為遼寧省糧食需求增長的主體。工業用糧需求趨于平緩,食用植物油消費繼續增加。
3遼寧省糧食生產能力的儲備預期
3.1種植結構調整可望形成的糧食生產能力
2008年,遼寧省水稻、玉米、雜糧播種面積之和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85.7%。遼寧省自然氣候條件適宜種植玉米,近年來雜糧作物消費量不斷加大,因此這3種作物的播種面積、總產量上升很快。可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增加玉米、水稻等高產糧食作物種植規模,實現糧食增產。2004—2008年,除水稻、玉米、雜糧作物播種面積呈現上升趨勢外,其他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均不同幅度下降,其中,水稻播種面積年均漲幅為7.73%,玉米播種面積年均漲幅為0.93%,其他雜糧為1.14%。同時,經過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小麥播種面積年均下降4.25%,高粱播種面積年均下降8.89%,谷子下降515%,薯類下降2.35%,大豆下降3.67%。年均糧食產量達 1 860萬t/hm2,年均增加幅度為1.96%。由此可見,通過調整糧食品種種植結構,充分考慮高產糧食品種增產潛力,注重向高產作物傾斜[3],未來遼寧省糧食產量上升空間較大。
3.2中低產田改造可望形成的糧食生產能力
2007年遼寧省高產田、中產田、低產田面積分別為 139.55萬hm2、213.94萬hm2、68.58萬hm2,分別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3.1%、50.7%、16.2%,中低產田面積之和為282.52萬hm2。遼寧省中低產田以坡地梯改型、干旱灌溉型為主,是遼寧省中低產田改造的重中之重。中低產田改造是遼寧省逐步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過程中的根本任務,也是確保糧食穩產增產的重大舉措。從遼寧省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遼西地區既是糧食主產區同時也是中低產田分布較多地區,糧食增產潛力巨大。遼西4市15個糧食主產縣耕地面積占全省的40%,糧食產量占全省的35%,其中低產田面積約 100萬hm2,占全省中低產田面積的36%,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7%。
3.3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機裝備可望形成的糧食生產能力
遼寧省水利等主要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近年來遼寧省農業機械化進程較快,2007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 1 917萬kW,拖拉機保有量30.3萬臺,機引農具39.9萬臺,全省機耕面積300.7萬hm2,機播面積209.5萬hm2,機收面積50.3萬hm2,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0%。但農業機械化還存在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遼寧省農機總量相對不足,裝備結構不夠合理,與全國先進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作物品種之間以及生產環節之間農機化水平差距較大。通過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可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對糧食單產貢獻率。
3.4農作技術創新可望形成的糧食生產能力
遼寧省可通過依靠農作技術創新、提高農作技術的集成與普及、主攻單產、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4-5]。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推廣良種良法、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及裝備條件,充分挖掘增產潛力,著力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根據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經驗,通過使用優良品種、組裝配套集成農藝、農機技術,提高糧食產量750~1 125 kg/hm2。
參考文獻:
[1]陶承光,鄧純寶. 遼寧種植業發展與科技進步[M].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6:11-12.
[2]王志丹,閆立萍,趙慧娥. 遼寧省主要糧食作物比較優勢與發展對策[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2):40-42.
[3]楊四軍,顧克軍,張恒敢,等. 江蘇省糧食生產的回顧與發展對策建議[J]. 江蘇農業科學,2010(2):4-6.
[4]萬寶瑞. 我國糧食安全的幾個問題[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7-10.
[5]王志丹,周腰華,趙慧娥. 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思考[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3):272-275.王晨. 基于模糊一致矩陣的農地釋放效益評價[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417-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