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平 孫正清
摘要:通過實地調查研究,闡述了江蘇省淮安市農業科技富民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農業科技富民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在分析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從組織領導、體制機制、重點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強需求研究、完善產學農對接、優化資源配置、健全配套措施、發揮科技培訓綜合效益、嚴格監督考核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富民;高效農業;淮安市;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1-0420-03
收稿日期:2013-06-14
作者簡介:王麗平(1977—),女,江蘇徐州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E-mail:13016566659@163.com。江蘇省淮安市地處蘇北腹地,面積1.01萬km2,人口480萬人,農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產品特色明顯,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市,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當前淮安市正在江蘇省“兩個率先”的號召下,加快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實現這一目標,既須要和諧穩定的農村提供適于發展的社會環境,更須要充分挖掘農村發展的潛力,調動廣大農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建設發展主體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走出一條有淮安市特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道路,為該市大發展、大跨越提供堅實基礎。本研究闡述了江蘇省淮安市農業科技富民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農業科技富民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以期為建立農業科技富民長效機制提供依據。
1淮安市實施農業科技富民工作的成效[1]
近年來,淮安市圍繞富民、壯村、強鄉鎮目標,依托和發揮區域優勢和農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農村科技富民工作,加大科技和體制創新力度,加快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較強的增長態勢。
1.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現代高效農業蓬勃發展[2]
截至2012年底,該市糧食種植面積64.7萬hm2,糧食總產量46.5億kg,實現連續9年增產?,F代高效農業規模不斷擴大,高效設施農業總規模達到20萬hm2左右,高效漁業總面積4.1萬hm2,占該市水產養殖面積的81.39%,該市初步形成了清浦區、淮陰區設施蔬菜種植區域;淮安區露地蔬菜、早熟西瓜種植區域;漣水縣、洪澤縣、金湖縣水生蔬菜、水禽、水產“三水”產業發展區域;盱眙縣丘陵山區果品、中藥材、野生蔬菜種植區域。畜禽規模養殖大戶數量達2 000戶,生豬、家禽、奶牛規模養殖比例分別上升到72%、82%、98%。農業科技對農業增加值貢獻份額達到65%。
1.2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推進
不斷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近100個,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6萬hm2。該市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990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36家、市級169家。國家級龍頭企業為首領、省級龍頭企業為骨干、市級龍頭企業為支撐的農產品加工格局初步形成,“公司+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3]“公司+中介服務組織+農戶” 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體系逐步健全。建立各類型基地約11.2萬hm2,帶動農戶71萬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 000多個,參加農戶50多萬戶,占總農戶數的80%左右。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并形成固定資產突破200億元,建立國家級淮安淮陰臺灣農民創業園、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環白馬湖生態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帶等,為農業對外合作搭建了新平臺。
1.3生態品牌農業發展迅速
淮安市結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綜合開發區、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農業產業化經營基地項目,建設了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4],國家級認證的糧油、蔬菜等“三品一標”農產品1 200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41.7萬hm2,占該市耕地面積的88.3%。形成淮安大米、盱眙龍蝦、淮安紅椒、淮安黑豬、洪澤湖螃蟹、金湖大米、淮安黃瓜等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2件,總量居江蘇省第2位。淮安紅椒獲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蘇淮豬被農業部列為16個主導品種之一,是江蘇省被列入的唯一畜禽品種。建成有機稻米、無公害荷藕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2個,小麥標準化示范區等省級科技示范園區3個,無公害青刀豆種植等市級標準化示范區24個,縣級、鄉級科技示范區(點)130多個。
1.4農技推廣應用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積極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和農民培訓工程,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民培訓與農業職業技能鑒定一體的職業農民培養工作?!翱萍既霊簟鞭r技推廣機制創新工作在全國領先,該市培育科技示范戶達2萬多戶,農業科技示范戶、輻射戶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分別超過95%和91%。每年20余萬人接受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1萬人左右;致富工程培訓近3 000人。加快“四新”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每年引進、推廣主要農作物和蔬菜品種均40個以上,引進、推廣新技術、新成果30項以上。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直接帶動了農民和村集體收入的增加,截至2012年年底,淮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9 838元/年,村集體純收入近40萬元/年,增幅排在江蘇省前列。
2實施農業科技富民工作存在的問題
2.1對科技富民工作的認識上有差距
調查顯示,對科技富民工作的認識上有3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對科技富民工作認識模糊。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農民,都有一部分人不清楚科技富民的具體含義,簡單地將科技富民工作看作是一項短期的、活動式的工作任務,被動地等待上級部門立項目、搞推廣。二是部分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鄉(鎮)政府、村委會工作人員片面地認為農業科技推廣就是推廣農業機械化和新品種等,而這方面工作已經開展得較好。三是部分農民科技意識尤其是科技致富意識匱乏。目前在淮安市農村有較高文化的農民大都外出打工,留在農村的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其科技意識差,對新產品、新科技、新技術不了解,對依靠科技推廣發展農村經濟考慮很少。endprint
2.2農村科技推廣體制不健全
目前淮安市農業發展正處于“政策主導型”向“科技主導型”轉軌的時期。農村科技推廣體制并未完全走出計劃經濟的模式,科技與農村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科技并未產生第一生產力的效力。加之從事基層農村科技推廣的人員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缺少激勵機制,導致基層鄉鎮科技服務隊伍不穩定,推廣工作經費無保障,造成一些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組織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使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在鄉鎮一級失去了同農村、農民的聯系,農業科技成果難以推廣到農民中。
2.3科技服務功能單一、手段落后
隨著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在農村的快速發展,農村須要配套種植、養殖、加工技術和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信息,但由于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并不具備技術綜合功能,沒有形成網絡式、功能齊全的服務體系,無法滿足農民對技術和信息多樣化的需求,而能獲取相關信息的部門又無法把信息傳遞給農戶。沒有能把生產、商品、市場信息傳送給農民的服務機構,農民獲取信息主要依靠聽廣播、看電視,從而給農民種植、養殖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和趨同性。
2.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范圍窄、深度不夠
當前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40%。調查發現,淮安市也由于一些主觀、客觀原因,導致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轉化,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從而限制了農業科技成果在促進現代化農業建設與發展中的作用。
2.5科技型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生產企業的帶動能力不強
近年來淮安市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園區,鼓勵扶持農業企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科技型農業生產基地集中度不高、集約化程度低、大型科技型龍頭企業不多的問題依然存在。沒有建設一大批針對性強、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大,并能產生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農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以及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生產與市場需求大的關鍵農業技術項目,農業科技產業化程度偏低,科技型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生產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帶動不足。
3農業科技富民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領導因素
由于農業“弱質產業”和農民“弱勢群體”的地位,使農業科技推廣、科技富民工作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突出表現為部分鄉鎮政府、村集體組織對執行科技惠農政策不積極。加之各級政府將精力集中在加快發展工業、快速推進城市建設上,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對該項工作考慮不多、傾斜不夠。
3.2農民因素
受“小生產習慣”和缺乏市場意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農民習慣于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堅持傳統大而全、小而全的糧食種植業,一些種植技術科技含量高、有優勢、有特色、有效益的農產品總量還很小,與傳統農業的季節性矛盾較為突出,現代農業沒有形成規模優勢,沒有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導和農民增收的主體,造成廣大農民對科技推廣、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內在需求不強烈,科技應用缺乏推動力。
3.3投入因素
淮安市地處蘇北地區,財政實力相對較弱,政府科技支農資金有限,不能滿足農村科技工作發展的需求。鄉村兩級經濟薄弱,科技支農更為乏力。農村信貸政策不夠寬松,限制性條件較多,貸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額還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資金需要。此外,科技含量高、特色明顯、能爭取上級扶持的農業項目較少,投入現代農業發展領域的社會資金也較少。
3.4文化教育因素
農業技術須通過農業勞動者才能付諸于農業生產經營中,而現階段農民整體素質同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不相適應。目前農村地區常住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占80%以上,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教育的很少。文化素質較低不僅限制了農民對科技成果的掌握程度,降低了技術效益,而且增加了農戶采用新技術的風險,成為科學技術在農村普及的一大制約因素。
3.5人才因素
由于農村工資低、科研條件差,很難留住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導致現有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難以保證農村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由于農村科技人才分屬農業、漁業、林業、環保、科技、經貿等部門管理,往往造成各自為政、自成體系,使有限的農業科技人才難以形成研究團隊,農業科技實用人才的作用大打折扣。
4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啟示
4.1政府引導是保證
農業科技服務推廣工作在本質上具有公共服務性質,政府對構建完善、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引導也是科技富民工作健康、持續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與重要保證。
4.2市場引領是前提
農業科技創新轉化須要產業化平臺支撐,農民增收須要參與市場活動,農業科技與推廣工作須要繼續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技推廣應用固有的體制與制度性障礙,一切從市場出發,一切從農民需要出發,按照價值規律運用市場機制來服務農民、開拓市場。
4.3科技服務是根本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規?;洜I、提高農民收入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和引領,科技服務是科技富民的主題和主線。要大力提升科技服務的質量和效能,提高科技服務的層次,拓寬科技服務的功能,改善科技服務手段。要將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利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提升傳統農業有機結合起來。
4.4農民自主是基礎
忽視農民的需求是現行農業科技體制的制度性缺陷。農業推廣部門往往關注政策績效,農業高校、科研院所更多地關注科技成果與論文本身的學術價值,龍頭企業則以營利為目的,關注的是投資效益最大化。因此必須在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農民應用科技成果的積極性,這才是農村科技發展和存續的基石。
4.5資金投入是保障
穩定持續的資金投入關系到科技富農工程的實施效果和持續發展。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法律都明確規定,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實行財政撥款,推廣機構的人員工資和必要的辦公經費由推廣機構統籌使用。政府的財政支持成為各國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主要來源。而商業性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也具有較成熟的融資渠道,使農業技術推廣具有穩定的經費保障。endprint
5對淮安市農業科技富民工作的建議
5.1全面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民增收工作中的引導和服務功能,這是建立科技富民長效機制的重要前提。一是創新完善農村農業科技發展組織領導體系。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科技富民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完善科技富民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科技富民工作戰略與改革措施,協調解決科技富民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二是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規范作用。編制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突出科技富民內容,使農業科技富民工作有據可為。三是強化目標責任管理和考核。將科技富民指標納入現有的科學發展目標考評體系,各級政府之間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并將考核結果作為黨政干部升遷、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以政績考核推動責任落實,保證科技富民工作持久深入開展。
5.2創新機制,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
今后在實施農村科技服務組織體系建設中,要注重引入市場機制,建立以政府、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服務主體并存,推廣轉化、評估、咨詢、技術交易、培訓、信息、標準研究與應用等服務內容并存,農業、農村、農民、企業等服務對象并存,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興非農產業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5]。每年選擇一批技術成熟、實用、覆蓋面廣、轉化力強、能取得顯著效益的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和裝備,努力實現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科學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從而促進要素投入集約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生產手段科學化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農產品商品率。
5.3拓展農技推廣融資渠道,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
依托多主體建立推廣與服務體系,拓展融資渠道。一方面,政府所屬的農技推廣與服務機構的經費主要由政府財政承擔,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要圍繞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農業科技推廣培訓投融資體系,在規范、高效使用國家撥款、完善地方配套資金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間接投資、融資體制,通過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科研和推廣,設立科技推廣培訓基金等方式,鼓勵民間資金的參與,鼓勵科研機構向農業企業有償轉讓實用性技術,鼓勵金融部門加大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積極支持農業科技發展項目,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多元化農村科技資金投入體系。與此同時,應強化農業內部資金利用管理,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對于社會上非營利性團體、龍頭企業、農民經濟協作組織等民辦農技推廣組織,應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資金主要來自于社會投資、經營性收益、社會捐贈。農民經濟協作組織等自發成立組織還可以向會員定期收取少量會費,以保證日常工作正常運轉。要將有限的財政資金重點放在引導、鼓勵、培訓骨干推廣人員上,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效用。
5.4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綜合產業體系
發展現代農業是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6]?;窗彩袘裱虻刂埔说脑瓌t,充分發揮農業生態良好、優良農業品種資源眾多、水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突出高點定位,堅持走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之路。在繼續引導鄉(鎮)、村發展“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的同時,按照“改造弱勢產業,發展優勢產業,培植新興產業”的原則,突出主導產品,遴選重點項目,制定產業發展計劃,運用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區域農業發展互進互動、互為因果和補充,融合成一個有機統一體,推動形成產業基礎雄厚、市場占有率高、品牌效應強的現代農業綜合產業體系,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
5.5加快建設農村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科技富民的主體是農民,關鍵是人才。一方面要突出借智引力,由政府牽頭加強與區域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進實用性強的農業技術成果和農業生產急需的專業人才,適時制定農業專業人才引進計劃,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建設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和成果轉化與推廣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在培養農業技術專業人才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兼具科技和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采取有效措施激勵農民主動采用新技術,并提高農民獲取新技術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戴震青. 科技富民強縣 助力農村騰飛[J]. 中國農村科技,2008(7):64-65.
[2]王權,胡正文. 高效農業發展概述[J]. 農技服務,2008,25(4):106.
[3]張長有. 公司+專業合作社+工廠+農戶:一種產業化經營模式[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19(10):46-47.
[4]海軍. 綠色明珠耀興安——扎蘭河農場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紀實[J]. 中國農墾,2011(1):32-33.
[5]田素妍,李玉清. 試析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主體行為及對策建議[J]. 農業經濟,2009(4):67-69.
[6]王慧娟. 遼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現狀及對策[J]. 農業經濟,2011(12):2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