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百范
以“幸福課堂,夢想教育”為主題的第五屆校課堂教學藝術周于2013年11月5日拉開序幕,在11月6日的名優級教師精品課展示中,吳勇老師代表學校科學組給我們展示了一節《電功、電功率》精品課。吳老師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實驗為抓手、以生為本、以疑為線、啟發引導、拓展應用,通過實物展示、討論活動和實驗演示等教學手段,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從三個方面對吳老師的這節課作一粗略的點評。
一、對教學目標的確定
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緊緊抓住電功、電功率的概念和通過電能在生活中的應用這個核心,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通過一系列的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圍繞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展開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討論,通過師生互動,結合功能轉換、燈光明暗變化影響因素的根源揭示等,充分掌握電功、電功率等基本概念,理解并學會區分額定電壓和實際電壓、額定電功率和實際功率。
二、對教學設計的評價
讓生活走向科學,讓科學走向社會是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吳老師的教學設計正是依據這一基本理念,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現有的經驗,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給人印象特別深的四個地方:
1.課題引入生活化
一上課,吳老師就拿出一個臺燈,接通電源后打開開關,并逐漸調亮這一情景,讓學生畫出這盞臺燈的工作電路。臺燈是學生生活中的常用品,教師通過臺燈的工作引入新課,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一下子就帶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來解決課堂難點
在這一節的學習中,學生對于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理解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分不清什么是實際功率,什么是額定功率。而吳老師通過一個實例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即以汽車的額定載客量和實際載客量來類比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淺顯易懂,很好地用實際問題幫助學生解決了本堂課的難點——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3.用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學生印象
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大小不一,學生一般也不太注意,而許多練習中經常會出現讓學生判斷額定功率大小的問題。吳老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先是出示了一個普通白熾燈,請一個學生來找燈泡的額定功率,因為平時學生不太注意用電器的銘牌,學生費了不少時間才找到,其間學生因為著急而抓頭皮,而其他學生則哄堂大笑。吳老師在介紹了用電器的銘牌以后,又將事先準備好的寫有用電器名稱的紙條呈現在黑板上,有電風扇、電飯鍋、電視機、空調等。然后讓學生討論這些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大約有多少?在學生討論了之后,又讓學生回答。在學生回答過程中,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吳老師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確實,學生在實際生活過程中經常用到這些用電器,但對它們的額定功率到底有多大,大部分學生都表示不太清楚。在學生回答完后,吳老師讓班長將它們的額定功率根據公牛插座上的說明書給出答案,一方面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這些科學知識和科學量,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這一行動,給學生做了很好的榜樣。
4.定性與定量分析的自如轉化,順利得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我們感受到零碎的科學知識如何得到理性升華和定量表達的途徑,經過一路的探究,學生既知道也明確了家用電器的實際電功率既隨電流的增大而增大,也隨電壓的增大而增大;而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吳老師簡單地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坐標,讓學生來表達,學生畫出了一條通過原點的斜直線,這時,吳老師在直線上任意通過這個點向兩坐標軸畫直線形成一個長方形,說這個長方形所圍的面積就是這時候用電器的實際電功率,從而得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這樣的處理,順理成章,一氣呵成。在對實驗結果進行定性描述的基礎上,將這些知識匯聚成了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充分展示了吳老師扎實的教學技能。
三、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1.實例展示,導入新課
上課一開始,吳老師就出示了生活中常見的用電器——可調亮度的臺燈,并演示臺燈由關到開,并逐漸變亮的過程。通過活動直接進入新課,簡潔而有效。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畫出臺燈工作的簡單電路圖”“設計控制電壓一定,研究電功率跟電流大小關系的電路圖”。有討論交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如,“討論一下下列常見用電器的額定功率有多少?”有教師演示實驗,如,“電功率大小與電壓、電流的關系”。通過環環相扣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3.注重三維目標的達成
在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負責、開拓、創新的個性特征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標精神。
“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充滿幸福感,實現自己的夢想,需要我們在演繹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的生活作為切入口,通過教師引領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掌握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創新能力,激發靈感,產生創新的火花。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瀝海鎮中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