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明義”這樣的理念越來越得到教師的認可,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一、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1.朗讀
要求學生在符合語音、詞匯、語法規則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能更準確、更恰當地表情達意。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一般要經歷準確的朗讀、流暢的朗讀和有表情的朗讀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朗讀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深入領會語言的含義,體味課文的精妙所在,進而提高鑒賞能力。
2.默讀和速讀,默讀是一種無聲的閱讀
默讀時學生可將通過視覺所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大腦內部的思維活動。默讀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閱讀速度。速讀是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地獲取文章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式。閱讀速度快而正確,是閱讀能力強的重要標志。
3.復述和背誦
復述有利于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背誦有利于強化記憶,鞏固閱讀成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反復誦讀與深入理解相結合,能使背誦獲得最佳效果。
4.精讀和評析
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評析是閱讀中的一種鑒賞活動,它要求對文章特點作出評價。精讀與評析往往是同時進行的,它們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的語文知識,并在教師的示范講解中,把握閱讀要領,提高閱讀能力。
二、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勇于吃苦的探索精神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自己,才能真正發揮主導作用。單靠借助于教參的“拿來主義”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情境都是精心研究后設計出來的,而決非毫無準備地隨口而問。要抓住每篇文章的關鍵點,找準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在教學中怎樣落實尊重學生閱讀個性化行為呢?
1.教師盡可能的提供資料信息,為學生在閱讀中產生情感體驗創造條件
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促使學生閱讀實踐的主體性意識活動,教師應盡可能地提供本篇教讀課文的資料信息。
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喜愛閱讀實踐中進行情感體驗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問題設計環節做好很關鍵。
3.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自我活動意識,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使閱讀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主體意識充分活動起來,使其更有趣地、更積極地深入情感體驗。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增強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鼓勵學生養成多思考、勤動筆的習慣
要讓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思考、邊做筆記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要訓練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深入思考和認真分析能獨立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預習、自學的過程中,運用工具書可以迅速解決隨時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中學生應養成隨手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衛生習慣
閱讀時要注意光線、位置、姿勢,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線下看書;不要躺著、走著或在晃動的車子上看書;坐的姿勢要端正,眼睛與書本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等。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避免出現這些偏差,走進教學誤區,防止小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低效率。要努力將教學理論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這對語文教學的發展無疑有著重大
意義。
(作者單位 青海省格爾木市第四中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