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勇
閱讀對于語文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就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有意加強教學中的讀,并且有一些收獲,下面就談談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閱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小聲閱讀、朗讀、默讀以及齊讀等,對于不同的課型可以有不同的閱讀方法
對于自讀課文,我經常指導學生搞好“四讀”。(1)“外讀”,篇外文字的閱讀思考,諸如有關作者作品情況及其寫作背景的介紹、關于文本的閱讀要求乃至于課后一些練習,都是重要的暗示或指示性信息,必須認真揣摩之,這種閱讀以小聲讀或默讀效果為好。(2)“通讀”,即要越過障礙一氣不停地讀完全文,不管是朗讀還是默讀,都要指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對課文內容的感知與再現上,力求形成整體印象。(3)“熟讀”,即要求對課文內容比較熟悉,能概括情節或大意。古人云:“記不熟,則思不起。”可見熟讀是深思的前提。(4)“捕讀”,即利用有意注意捕捉那些關于全局的信息部位,如,題眼、文眼、中心詞、重點段等,“速讀”“跳讀”適合于捕讀。
二、教師的教和導,學生的學和練,在不同類型的課文中有不同的要求
教讀課,顧名思義,通過教師教,學生讀,完成教學任務,而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材只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例子”,如果只以講“透”一篇篇課文為目的,學生頂多只知道死抄死記,閱讀能力根本無法提高,因此,對于教讀課文我一般采用“品讀法”,立足教會學生讀,充分體會學生的主體地位。
“品讀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品讀”來把握作者意圖,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弄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揣摩文章的語言。此法適于長篇幅文章的教學,利于長文短教。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我就用了“品讀法”教學。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我提出了一個啟發性思考問題:作者是如何巧妙構思,怎樣安排情節的?學生根據已學的小說知識,在默讀課文后回答問題:情節安排是“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見于勒)—結局(躲于勒)”,然后找出菲利普夫婦是如何“盼、贊、見、躲”的,并品讀作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的描寫,如,對約瑟夫心理活動的刻畫:“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需讓學生著重品讀,這樣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掌握了作者別具匠心的情節安排和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純粹的金錢關系。“品讀法”既可以以讀代講,借助朗讀來實現“長課短教”,又使學生對課文的分析不架空,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愿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未來是一片湛藍的天空。
(作者單位 湖北省房縣城關鎮第四中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