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軍
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常常采用比較的方法。“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知識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等特點,不采用比較法便不利于全面準確地掌握知識,不利于更好地理解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不利于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顯然,比較法對歷史學習相當重要。
所謂比較,就是將同類事件、人物、現象進行鑒別,找出異同、分清正誤的思維方法,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歷史教學中的比較法,有以下幾種:
一、橫向比較
通常是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間同類性質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較:如,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區分個性與共性、本質特征與一般規律,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從而加深對各種事物性質、特點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縱向比較
縱向比較即對同一國家或地區先后出現的同類事件、人物的比較。如講東漢的歷史,可與西漢王朝的發展經歷進行比較,講隋末農民戰爭,可與秦末農民戰爭就背景、結果進行比較。
三、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結合應用
例如,1949年-1956年是過渡時期,其本質特征是實現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為了保證順利過渡,在政治上新中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經濟上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并逐步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不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是為了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面對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在各方面也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等等。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變化,在政策上也有很大的調整和變動,但是最終還是由當時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歷史學習離不開記憶,然而如果只注重單個歷史概念的死記硬背,忽視對整體的歷史發展規律的宏觀把握,這樣的記憶方法,往往會前讀后忘、張冠李戴、顧此失彼,事倍而功半。運用比較法,將對比的方法恰當而有效地運用到歷史教學中,抓住重點,理清線索,將歷史知識按專題進行有機地排列組合,就能增強記憶,需要時可信手拈來,駕輕就熟。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更好地、更快地掌握和正確分析歷史知識、綜合歷史知識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作者單位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七中)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