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華
摘 要:作業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教學反饋的主要渠道。在傳統歷史教學中,作業形式單一,基本為選擇題和問答題,此類習題對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和鞏固知識雖有一定的作用,但為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的空間非常有限。
關鍵詞:作業;社會調查;歷史
要使作業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能力和增強效果,關鍵要在“活”字上下工夫。即在遵循針對性、啟發性、適量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力求作業形式活潑多樣。我認為適量增加些這樣的內容,效果會更佳。
一、寫歷史小論文
教師精選某些章節,指導學生搜集一些課外資料,就其材料讓學生分析整理思考,然后自擬題目,把它寫成有史有論的小短文。例如,學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可擬這樣一些題目,如“圓明園的深思”“落后就要挨打”“悲哉,圓明園”等,既能萌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又能激發他們為中華崛起而努力讀書的決心,從而既鍛煉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也考查了學生的文字表達和組織
能力。
二、組織社會調查
結合教學實際與當地條件,提出相應主題來引導學生做社會調查。首先設計調查表格,接著進行廣泛調查,最后形成小小的調查報告。例如,學完“三大改造”后組織學生走訪老一輩,請他們談所見所感,由此引發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關注,體會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三、編寫試題
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學習資源,圍繞一定的內容編寫試題及答案,以備測驗之用。有了熱情的參與,就有了學習的興趣,理解鞏固的質量就提高了。
四、排演歷史小話劇
根據所學內容和相關知識,自編自導自演歷史劇,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學生的理解中會演繹得更生動,通過表演,對人物事件理解得更深更透,同時在表演中也體味了生活。
這些充滿創新與情趣的靈活作業,讓我們的學生都樂意做作業,在作業中得到了真正的鍛煉。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第二中學校)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