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容 鐘奇茂
摘 要:溫潤,就是溫暖潤澤。“溫潤課堂”是在“以學生發展為本”和南溫泉小學溫泉文化主題及“溫潤教育”特色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形態。
關鍵詞:“溫潤課堂”;教學質量;人文課堂
我校《構建小學“溫潤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是《重慶市巴南區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下達巴南區2013年度“卓越課堂”專項課題立項的通知》(巴南教規辦發【2013】1號)中批準立項的區級課題,目前正處于各學科開展深入實踐探究階段。我所任教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當然也在其中。經過半年的“溫潤課堂”教學實踐,我有了一些初步的體會和收獲。
我校的“溫潤課堂”建設,是在新課改已經進行了11年,各科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出了2011年修訂版的大背景下開展的。針對的問題是:反思當前的課堂改革,發現了一些問題。有的課堂過冷,表現在教師態度冷漠,課堂氛圍過于嚴肅,甚至緊張。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缺乏師生情感交流。教師對學生過于苛求,缺乏人文關懷;有的課堂過熱,表現在課堂追求表面浮華和熱鬧,缺乏深度的思維碰撞和情感點燃,學生沒有應有的收獲和生長;或表現在教師對學生過度的呵護與溺愛,雖然這是教師愛心的表達,但這種火熱的愛不利于學生成長。有的課堂過死,表現在教師講得多,學生被動接受,缺乏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無靈氣。
什么是“溫潤課堂”呢?
溫潤課堂,首先是有溫度的人文課堂,充滿著愛心、關懷、平等、和諧,學生心智和心靈自由放飛;其次是有滋養的生長課堂,課堂環境和資源是適合學生學習的,學生得到了收獲和發展;再次是靈動的自主課堂,學生主體性得到彰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成為主要學習方式,在校訓“泉水叮咚響,滴滴閃閃亮”激勵下,學生創新意識強,大膽交流展示。在溫潤課堂中,教師態度是溫和的;教學氛圍是溫馨的;教學環境是溫潤的;教學感受是溫暖的。從“溫潤課堂”走出來的學生“自主自信,靈動陽光”,走出來的教師“溫文爾雅,書香洋溢”。
我非常贊同學校的“溫潤課堂”理念!如果我們的數學課堂能夠達到“溫潤”狀態,那將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我在實際教學中苦惱的就是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種提不起勁的感覺,也就是平時老師們經常說到的“學生不來你的氣”。正好2013年12月16日《新京報》有篇文章《“數學恐懼癥”低齡化嚴重,專家稱系教學有問題》,談到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諸多問題。我就是在教學第一線的數學教師,如果教學有問題,那我必須改正。讀了這篇文章,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對于實踐“溫潤課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觸動。回顧和反思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親其師,信其道
發揮自己女教師特有的溫柔和細膩,對學生和藹可親,態度溫和,讓學生喜歡上我,從而喜歡上我任教的數學學科。我注重了增強對學生的親和力,和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學生呈現良好發展狀態。我校的辦學理念是:泉映智慧,溫潤生命。我常常捫心自問: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充滿智慧嗎?溫潤了學生的生命嗎?我對學生的態度做到了一視同仁,對于優等生、中等生、后進生給予了同等的師愛,往往對后進學生的關注還要多些。我深深地知道:一朵花開不算春天,萬紫千紅才是春。比如我班的陳玉烽同學,在行為習慣、學習成績方面比較后進,家長平時很忙,無暇照顧孩子,這孩子很任性。就單說中午吃午飯這件事,到了吃飯時間不吃飯,跑到教室外邊玩耍,請同學去找他回來,他還要跑,和同學捉起了迷藏。我多次把他單獨留下來,讓他坐在我面前,給他講道理,講學校和班里的規定。其實我知道,他最開始是由于數學學習跟不上,成績較差,慢慢失去信心,在表現方面調皮搗蛋,期望引起老師的注意。他確實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課堂上我特別關注了他,鼓勵他舉手發言,只要有一丁點兒閃光,我都毫不吝嗇對他的表揚,在“溫潤之星”評價表上給他加星,當然,他確實表現不乖的地方,也給他減星,只不過加星多于減星,讓他樹立信心,數學學習成績慢慢上來了,其行為習慣也慢慢變好了。我嘗到了實施“溫潤課堂”的甜頭。
二、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教育性的體現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命題: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赫爾巴特看來,失去了教育的教學是沒有目的的教育。在數學教材中,有很多體現教育性的編排。我目前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數學》(二年級上冊)。在第七單元《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我除了教學生認識時間,認識鐘表上的小時、分鐘以外,還讓學生廣泛認識“生活中的數學——時間”,了解天安門廣場及我校的升旗時間、降旗時間,一段《義勇軍進行曲》有多長(46秒),在升旗時我們應當敬多長時間的隊禮。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貫穿珍惜時間的教育,指導學生讀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經典,結合“1+5”行動計劃,讓學生感受五分鐘有多長,五分鐘我們可以開展“課前演講”,可以講一個數學小故事了,教育學生珍惜時間,改變做作業拖拉磨蹭的不良習慣,抓緊時間完成該完成的學習任務。這樣滲透著教育性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叫學生做題,尤其是魯迅、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等珍惜時間的五分鐘內小故事,深受學生喜愛,也很好地啟發了學生。自從上了《認識時間》這個單元后,學生做作業的效率有了較大提升,好些同學還把富蘭克林的名言“時間就是生命”抄寫在數學教材的扉頁上。在期末復習期間復習到《認識時間》這部分內容時,我給學生播放“嫦娥三號探測器”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四川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時的畫面,讓學生感受關鍵時刻的重要,讓學生了解我國重大科技成果,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同時告訴學生,要掌握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要學好數學。這樣聯系生活實際和重要時事的數學教學,學生感受真實、轉變見效。
三、積極培養學生的“數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設計思路”中說得很明確,“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我想,學習數學的“數感”跟學習語文、英語的“語感”一樣,非常重要,啟發學生進行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數感”從哪里來?如何培養二年級小學生的“數感”?既然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逐漸達到“溫潤”的理想狀態,我與學生的關系如此融洽,那么,帶領學生體驗數學好了。其實教材已經做了很好的編排,關鍵在我們第一線教師怎么樣很好地去落實。如《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中的“長度單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測量,去感受兩手側平舉、伸開一只手的一拃、走一步的步伐等的長度,還可以小組合作,合抱校園中的黃桷樹,感受周長,最后知道了要統一長度單位,用尺子去量的方法。這樣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樹蔭下學習、感悟數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學習數學有了“數感”,教學效果和質量就有了。
我校“溫潤課堂”的內涵還很深,也有很寬的外延,我將努力在數學教學崗位上認真實踐,發揮好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不斷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殫精竭慮、勤勉工作,絕不讓我的學生患上“數學恐懼癥”,而是“樂學數學”,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巴南區南溫泉小學)
·編輯 李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