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欽贈
摘 要:從四個方面論述了高考文言文翻譯專題教學策略:直面高考,合作探究;化整為零,各點擊破;結合課內,遷移鞏固;強化訓練,提高能力。
關鍵詞:高考;文言文翻譯;教學策略
在高考中,語文的文言文翻譯得分率相對較低,這成為老師的教學難點,也成為很多考生的痛苦。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高考文言文翻譯專題教學呢?
一、直面高考,合作探究
直接以高考題為探究對象,才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因此,課前給學生印發近五年的高考題,讓學生先自主閱讀,課中再以某一個文言文翻譯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思考翻譯的方法,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說道:“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事實證明,課前的自主閱讀為課堂學習作了必要準備,而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并讓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二、化整為零,各點擊破
文言文翻譯要求“直譯為主,字字落實”,那么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化整為零,各點擊破”來探究翻譯技巧。以2008年廣東語文高考卷的文言文翻譯題為例,要求翻譯的句子之一為:“時陶侃為散吏,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我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討論該如何翻譯此句,并引導學生從中歸納出了五個方法:“留”“換”“補”“調”“代”。
“留”指人名、地名、官職名、朝代、年號、時間等保留不譯。比如句中“陶侃”“訪”“瞻”皆為人名,“主簿”是官職名,都保留不翻譯。
“換”指將古詞換成現代漢語,將單音詞變為雙音詞。如句中的“時”要翻譯為“當時”,“散吏”要翻譯為“閑散官吏”,“薦”要翻譯為“舉薦或推薦”等等。
“補”指將句中省略的內容(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補回來。如句中“訪薦為主簿”應為“訪薦(之)為主簿”,即句子省略了賓語。
“調”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裝句)按現代漢語的要求調整過來。如句中“相與結友”就是“與相結友”的倒裝,“相”在這里是指代性副詞,可翻譯為“他”,“與相結友”就是“與他結為好友”的意思。
“代”指將多義詞的詞義代入句子中,選擇能夠使句子通順的詞義。比如句中的“為”,可解釋為認為、成為、作為、是、擔任等,顯然作“擔任”解比較通順。同時古漢語里還常有詞類活用現象,如“以女妻侃子瞻”中的“妻”解釋為“妻子”句子不通順,應活用作動詞“嫁(給……做妻子)”。
三、結合課內,遷移鞏固
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將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題中,讓學生建立起知識的聯系,才能鞏固所學。
比如,在歸納“留”的方法時,有學生便舉出了課內學過的“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其中“慶歷四年”是年號和時間,“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都保留不譯。在歸納“換”的方法時,我問學生“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這句哪些詞要“換”,有學生很快就回答,“妻子”要換成“妻子兒女”,“絕境”要換成“與世隔絕的地方”。這樣,和課內文句一結合,學生對方法的掌握頓感輕松。
另外,在文言文翻譯的時候,有些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襯詞、虛詞要刪去,我也用了課內的例子。如,《師說》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此句,“夫”是發語詞,“之”是結構助詞,都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要刪去。這個方法簡言之曰“刪”。
四、強化訓練,提高能力
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掌握基本的答題方法只是其中一步,堅持訓練,不斷培養文言文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才是硬道理。因此要精選練習題,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課后訓練中,不斷鞏固。相信平時功工深,高考得高分。
參考文獻:
[1]鄧春琴.高考語文試題與文言文翻譯教學[J].考試周刊,2008(53).
[2]劉秀文.關于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05).
[3]石有平.新課標下對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學探索,2006(01).
(作者單位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