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渭康
摘 要:科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小學階段開始科學這門課,不僅可以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而且,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積極采用恰當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科學教學的價值,從而使學生獲得綜合性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價值;觀念;探究;生活;現代技術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我們除了要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科學知識外,還要借助科學教學滿足現階段學生的好奇心,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并逐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地發揮科學學科的價值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介紹,以期能夠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一、轉變教學觀念
觀念指導行動,教師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所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要由以往的“教教材”轉變成“用教材教”;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手腦并用,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的變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學生掌握科學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努力打造出適合學生發展的科學課堂,進而為高效課堂的實現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創設探究情境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科學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照本宣讀教科書和刻板地執行教案的過程。”也就是說,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地組織并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鼓勵學生親身實驗,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使學生愿意自主地走進科學課堂。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地相信學生有自主實驗、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搭建起自主探究的平臺,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如,教學《哪杯水溫度高》時,由于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不同溫度的兩杯同樣多的水混合后,水溫的變化接近它們的平均數,也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推測—驗證—再推測—再驗證”的過程。首先,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兩杯體積相同的水,一杯涼水和一杯熱水混合在一起,溫度會有變化嗎?”接著,我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借助溫度計、熱水、涼水、兩個帶有刻度的杯子等實驗器材進行自主實驗,并記錄下實驗前后杯子中水的溫度。之后,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兩杯溫度不同,體積相同的水混合在一起,溫度應該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進行再次猜測,借助實驗器材進行再次驗證,記錄數據并分析數據,鼓勵學生自己歸納結論。
又如,在教學《土豆浮起來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同體積比水輕的物體上浮,比水重的物體下沉”這一知識點,在授課的時候,我有意識地安排了三個實驗來引領學生進入探
究。首先,我發給每組一杯清水、一杯食用油、一根木條、一張記錄單,要求學生把木條分別放入杯中的清水和食用油中,反復做幾次,畫出觀察到的現象,寫出“我的解釋”。學生通過實驗和交流匯報,很快弄明白木條比水輕上浮,比食用油重下沉的道理。接著,我迅速收繳每組的食用油,立即發下準備好的土豆,要求學生把土豆放入水中,再反復做幾次,畫出觀察到的現象,寫出“我的解釋_______”。當學生解釋出土豆比水重下沉時,我馬上布置第三個實驗:“誰能想出一個辦法讓土豆浮起來呢?想好了,先交流,再做實驗,所需材料向老師要,我這里什么都有,實驗成功了,也要寫出‘我的解釋_______”。這時學生的想法可多了,探究熱情十分高漲。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成了學習的主體,而且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有效的發揮,有助于使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聯系生活實際
科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小學生來說,將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課堂,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對打破傳統沉悶的課堂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歷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科學的價值。
如,教學《運動與摩擦力》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導入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1)為什么汽車的輪胎要有花紋?(2)冬天結冰的地方很滑,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進行防滑?(3)防滑鞋的制作原理應該是什么?三個問題都是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的事物,但是,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思考過為什么會這樣,所以,在授課的時候,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解決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感覺科學與我們的社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使學生的科學應用意識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運用現代技術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經被廣大教師引用到課堂當中,它自身獨特的優勢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學信息,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展示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晝夜、四季與動植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晝夜和四季對動植物的影響,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春天綠色的楓葉和秋天紅色的楓葉、春天的桃花、夏天的梔子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早上的花和晚上的花等圖片,一張張鮮活的圖片可以讓學生明白四季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進而使學生輕松地了解并掌握了本課知識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總之,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要發揮科學教學的價值,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性的發揮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對高效課堂的實現,對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等科學素養的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進而,能促使學生在科學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紅霞.小學教學中科學教學的重要性[J].小學科學:教師,2010(02).
[2]史青華.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之我見[J].新課程:中,2011(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華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