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孝琴 張麗 張慧
[關鍵詞] 生存教育;冠心病;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2_017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236 為了幫助患者和家屬識別心臟病發作的相關癥狀,并科學、合理地處理心臟突發事件,我科對住院冠心病患者進行生存教育,現將教育方法及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冠心病患者230例,根據EXCEL的函數運算得到自動生成的隨機號碼表,根據隨機號碼表的順序,對符合入選條件的患者根據住院號大小排列順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1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入選標準:患者年齡小于75歲,經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證實一支或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狹窄≥50%,意識清醒且溝通良好。排除標準:不愿參加、伴有腫瘤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心臟疾病。患者均簽署該研究知情同意書,同時經湖北醫藥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每個入選患者在出院前均將相關資料錄入到冠心病患者隨訪軟件中,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冠心病類型、伴隨疾病和服藥種類。患者出院后每3個月進行一次門診隨訪,由專門的隨訪醫生和隨訪護士進行,內容為調整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接受患者咨詢、發放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1]等。該量表重測信度總量表為091,內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數,總量表為091。量表共27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即日常生活管理(包括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疾病醫學管理(包括癥狀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識獲得管理、治療依從性管理)、情緒管理(情緒認知管理)。量表要求當場填寫并回收,觀察組根據量表中疾病醫學管理的得分情況,加入有針對性的強化生存教育相關內容。隨訪時間為12個月。
121 常規教育:患者住院期間,身體狀況穩定后即開始健康教育。對照組教育內容包括飲食指導、藥物宣教、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和冠心病預防知識教育等常規內容。觀察組除常規教育內容外,分步驟對患者進行生存教育。
122 生存教育:(1)幫助患者回顧此次心臟病發作時的癥狀、征兆、誘因,告知疾病的常見癥狀、征兆及誘發因素;(2)指導患者在住院期間關注胸痛或不適特征,告知患者如何識別胸痛等不適癥狀是否與心臟病相關;(3)告知患者和家屬,進行有效治療與康復,可以降低心臟事件再發的可能性,但一旦發生應積極處理,并告知有效治療與康復的主要內容;(4)告知患者心臟病發作時的處理步驟:①停止正在從事的任何事情;②馬上坐下或躺下;③如果癥狀1~2分鐘后沒有緩解,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5mg);若3~5分鐘后癥狀不緩解或加重,再舌下含服1片;經上述處理癥狀仍不緩解或未備有硝酸甘油,應馬上呼叫急救中心,就近就醫。
13 觀察終點:主要終點為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包括院外心臟病發作、合理自救、再次冠狀動脈事件入院、死亡;次要終點為自我管理能力,依據為最后一次隨訪時發放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60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隨訪情況:觀察組共失訪3例,最終完成研究者112例,對照組失訪7例,最終完成研究者108例。兩組失訪的原因包括失去聯絡、拒絕進一步隨訪、移居等。對照組失訪者較觀察組多,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1%比26%,P>005)。
22 隨訪結果:失訪患者作為無事件患者統計,觀察組無死亡病例,對照組有1例在隨訪至8個月時因再發急性心肌梗死導致死亡(但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院外心絞痛發生率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患者的自救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再次冠狀動脈事件入院的例數也少于對照組。同時,生存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在治療依從性和參與推薦的鍛煉方面,P<001,詳見表2。
3 討論
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逐漸老齡化,冠心病的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逐年上升。近些年來冠心病(CH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斷上升,已逐步成為威脅全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殺手”[2]。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強調冠心病的二級預防用藥,如他汀類降脂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3],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甚理想。隨著對冠心病研究的逐步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要有效地控制冠心病,并非只用藥物就可以達到,還需要對患者實施積極且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預防冠心病以及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作為一種生活技能培訓手段以及職業技能,它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且被大量的專家、學者以及患者所接受。隨著健康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健康教育的內容需求也不斷提高。如何真正減少冠心病的發病率,減少冠心病導致的心血管事件鏈,如何把預防保健以及基本的病情識別、自救知識傳授給患者,是當今冠心病護理工作的新課題。國內對住院患者進行自救能力、發作誘因、心肌梗死發作先兆癥狀知識的調查,結果為243%良好,64%中等[4]。本文通過對冠心病患者開展一種新的健康教育內容——“生存教育”,向冠心病患者傳授冠心病基本的醫學知識,使其能及時識別癥狀,及時合理利用資源自行救助,減少院前延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從隨訪結果來看,兩組患者院外心絞痛發生的次數,比較無明顯差異,其原因可能為對照組患者未接受生存教育,在心前區出現不適時,部分患者不能正確識別是否與心臟有關,故主觀記錄的數據存在失真的可能性。生存教育[5]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結果顯示,實施生存教育后,冠心病患者不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院外心臟病發作后及時合理自救的能力也明顯增強,再次因冠狀動脈事件的入院率降低。當前,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和冠心病發病年輕化的趨勢,針對冠心病要有切合實際并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內容,如何真正做好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已成為社會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任洪艷,唐萍,趙慶華.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的開發和評價[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9,31(11):26-30.
[2]曹松梅,趙慶華.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62-264.
[3]John M, Mareel L, Ross B, et al. New Chromogenic identifieation and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methieillin resistant.S.aureus[J]. J Clin Mierobio,2000,38(6):2378-2380.
[4]范琰,劉梅琳.老年心血管領域進展年終盤點—2011循證之路[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2,33(1):8-10.
[5]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3[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6.endprint
[關鍵詞] 生存教育;冠心病;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2_017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236 為了幫助患者和家屬識別心臟病發作的相關癥狀,并科學、合理地處理心臟突發事件,我科對住院冠心病患者進行生存教育,現將教育方法及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冠心病患者230例,根據EXCEL的函數運算得到自動生成的隨機號碼表,根據隨機號碼表的順序,對符合入選條件的患者根據住院號大小排列順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1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入選標準:患者年齡小于75歲,經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證實一支或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狹窄≥50%,意識清醒且溝通良好。排除標準:不愿參加、伴有腫瘤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心臟疾病。患者均簽署該研究知情同意書,同時經湖北醫藥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每個入選患者在出院前均將相關資料錄入到冠心病患者隨訪軟件中,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冠心病類型、伴隨疾病和服藥種類。患者出院后每3個月進行一次門診隨訪,由專門的隨訪醫生和隨訪護士進行,內容為調整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接受患者咨詢、發放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1]等。該量表重測信度總量表為091,內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數,總量表為091。量表共27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即日常生活管理(包括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疾病醫學管理(包括癥狀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識獲得管理、治療依從性管理)、情緒管理(情緒認知管理)。量表要求當場填寫并回收,觀察組根據量表中疾病醫學管理的得分情況,加入有針對性的強化生存教育相關內容。隨訪時間為12個月。
121 常規教育:患者住院期間,身體狀況穩定后即開始健康教育。對照組教育內容包括飲食指導、藥物宣教、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和冠心病預防知識教育等常規內容。觀察組除常規教育內容外,分步驟對患者進行生存教育。
122 生存教育:(1)幫助患者回顧此次心臟病發作時的癥狀、征兆、誘因,告知疾病的常見癥狀、征兆及誘發因素;(2)指導患者在住院期間關注胸痛或不適特征,告知患者如何識別胸痛等不適癥狀是否與心臟病相關;(3)告知患者和家屬,進行有效治療與康復,可以降低心臟事件再發的可能性,但一旦發生應積極處理,并告知有效治療與康復的主要內容;(4)告知患者心臟病發作時的處理步驟:①停止正在從事的任何事情;②馬上坐下或躺下;③如果癥狀1~2分鐘后沒有緩解,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5mg);若3~5分鐘后癥狀不緩解或加重,再舌下含服1片;經上述處理癥狀仍不緩解或未備有硝酸甘油,應馬上呼叫急救中心,就近就醫。
13 觀察終點:主要終點為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包括院外心臟病發作、合理自救、再次冠狀動脈事件入院、死亡;次要終點為自我管理能力,依據為最后一次隨訪時發放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60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隨訪情況:觀察組共失訪3例,最終完成研究者112例,對照組失訪7例,最終完成研究者108例。兩組失訪的原因包括失去聯絡、拒絕進一步隨訪、移居等。對照組失訪者較觀察組多,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1%比26%,P>005)。
22 隨訪結果:失訪患者作為無事件患者統計,觀察組無死亡病例,對照組有1例在隨訪至8個月時因再發急性心肌梗死導致死亡(但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院外心絞痛發生率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患者的自救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再次冠狀動脈事件入院的例數也少于對照組。同時,生存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在治療依從性和參與推薦的鍛煉方面,P<001,詳見表2。
3 討論
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逐漸老齡化,冠心病的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逐年上升。近些年來冠心病(CH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斷上升,已逐步成為威脅全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殺手”[2]。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強調冠心病的二級預防用藥,如他汀類降脂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3],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甚理想。隨著對冠心病研究的逐步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要有效地控制冠心病,并非只用藥物就可以達到,還需要對患者實施積極且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預防冠心病以及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作為一種生活技能培訓手段以及職業技能,它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且被大量的專家、學者以及患者所接受。隨著健康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健康教育的內容需求也不斷提高。如何真正減少冠心病的發病率,減少冠心病導致的心血管事件鏈,如何把預防保健以及基本的病情識別、自救知識傳授給患者,是當今冠心病護理工作的新課題。國內對住院患者進行自救能力、發作誘因、心肌梗死發作先兆癥狀知識的調查,結果為243%良好,64%中等[4]。本文通過對冠心病患者開展一種新的健康教育內容——“生存教育”,向冠心病患者傳授冠心病基本的醫學知識,使其能及時識別癥狀,及時合理利用資源自行救助,減少院前延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從隨訪結果來看,兩組患者院外心絞痛發生的次數,比較無明顯差異,其原因可能為對照組患者未接受生存教育,在心前區出現不適時,部分患者不能正確識別是否與心臟有關,故主觀記錄的數據存在失真的可能性。生存教育[5]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結果顯示,實施生存教育后,冠心病患者不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院外心臟病發作后及時合理自救的能力也明顯增強,再次因冠狀動脈事件的入院率降低。當前,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和冠心病發病年輕化的趨勢,針對冠心病要有切合實際并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內容,如何真正做好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已成為社會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任洪艷,唐萍,趙慶華.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的開發和評價[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9,31(11):26-30.
[2]曹松梅,趙慶華.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62-264.
[3]John M, Mareel L, Ross B, et al. New Chromogenic identifieation and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methieillin resistant.S.aureus[J]. J Clin Mierobio,2000,38(6):2378-2380.
[4]范琰,劉梅琳.老年心血管領域進展年終盤點—2011循證之路[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2,33(1):8-10.
[5]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3[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6.endprint
[關鍵詞] 生存教育;冠心病;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2_017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236 為了幫助患者和家屬識別心臟病發作的相關癥狀,并科學、合理地處理心臟突發事件,我科對住院冠心病患者進行生存教育,現將教育方法及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冠心病患者230例,根據EXCEL的函數運算得到自動生成的隨機號碼表,根據隨機號碼表的順序,對符合入選條件的患者根據住院號大小排列順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1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入選標準:患者年齡小于75歲,經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證實一支或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狹窄≥50%,意識清醒且溝通良好。排除標準:不愿參加、伴有腫瘤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心臟疾病。患者均簽署該研究知情同意書,同時經湖北醫藥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每個入選患者在出院前均將相關資料錄入到冠心病患者隨訪軟件中,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冠心病類型、伴隨疾病和服藥種類。患者出院后每3個月進行一次門診隨訪,由專門的隨訪醫生和隨訪護士進行,內容為調整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接受患者咨詢、發放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1]等。該量表重測信度總量表為091,內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數,總量表為091。量表共27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即日常生活管理(包括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疾病醫學管理(包括癥狀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識獲得管理、治療依從性管理)、情緒管理(情緒認知管理)。量表要求當場填寫并回收,觀察組根據量表中疾病醫學管理的得分情況,加入有針對性的強化生存教育相關內容。隨訪時間為12個月。
121 常規教育:患者住院期間,身體狀況穩定后即開始健康教育。對照組教育內容包括飲食指導、藥物宣教、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和冠心病預防知識教育等常規內容。觀察組除常規教育內容外,分步驟對患者進行生存教育。
122 生存教育:(1)幫助患者回顧此次心臟病發作時的癥狀、征兆、誘因,告知疾病的常見癥狀、征兆及誘發因素;(2)指導患者在住院期間關注胸痛或不適特征,告知患者如何識別胸痛等不適癥狀是否與心臟病相關;(3)告知患者和家屬,進行有效治療與康復,可以降低心臟事件再發的可能性,但一旦發生應積極處理,并告知有效治療與康復的主要內容;(4)告知患者心臟病發作時的處理步驟:①停止正在從事的任何事情;②馬上坐下或躺下;③如果癥狀1~2分鐘后沒有緩解,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5mg);若3~5分鐘后癥狀不緩解或加重,再舌下含服1片;經上述處理癥狀仍不緩解或未備有硝酸甘油,應馬上呼叫急救中心,就近就醫。
13 觀察終點:主要終點為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包括院外心臟病發作、合理自救、再次冠狀動脈事件入院、死亡;次要終點為自我管理能力,依據為最后一次隨訪時發放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60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隨訪情況:觀察組共失訪3例,最終完成研究者112例,對照組失訪7例,最終完成研究者108例。兩組失訪的原因包括失去聯絡、拒絕進一步隨訪、移居等。對照組失訪者較觀察組多,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1%比26%,P>005)。
22 隨訪結果:失訪患者作為無事件患者統計,觀察組無死亡病例,對照組有1例在隨訪至8個月時因再發急性心肌梗死導致死亡(但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院外心絞痛發生率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患者的自救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再次冠狀動脈事件入院的例數也少于對照組。同時,生存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在治療依從性和參與推薦的鍛煉方面,P<001,詳見表2。
3 討論
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逐漸老齡化,冠心病的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逐年上升。近些年來冠心病(CH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斷上升,已逐步成為威脅全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殺手”[2]。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強調冠心病的二級預防用藥,如他汀類降脂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3],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甚理想。隨著對冠心病研究的逐步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要有效地控制冠心病,并非只用藥物就可以達到,還需要對患者實施積極且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預防冠心病以及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作為一種生活技能培訓手段以及職業技能,它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且被大量的專家、學者以及患者所接受。隨著健康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健康教育的內容需求也不斷提高。如何真正減少冠心病的發病率,減少冠心病導致的心血管事件鏈,如何把預防保健以及基本的病情識別、自救知識傳授給患者,是當今冠心病護理工作的新課題。國內對住院患者進行自救能力、發作誘因、心肌梗死發作先兆癥狀知識的調查,結果為243%良好,64%中等[4]。本文通過對冠心病患者開展一種新的健康教育內容——“生存教育”,向冠心病患者傳授冠心病基本的醫學知識,使其能及時識別癥狀,及時合理利用資源自行救助,減少院前延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從隨訪結果來看,兩組患者院外心絞痛發生的次數,比較無明顯差異,其原因可能為對照組患者未接受生存教育,在心前區出現不適時,部分患者不能正確識別是否與心臟有關,故主觀記錄的數據存在失真的可能性。生存教育[5]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結果顯示,實施生存教育后,冠心病患者不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院外心臟病發作后及時合理自救的能力也明顯增強,再次因冠狀動脈事件的入院率降低。當前,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和冠心病發病年輕化的趨勢,針對冠心病要有切合實際并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內容,如何真正做好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已成為社會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任洪艷,唐萍,趙慶華.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的開發和評價[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9,31(11):26-30.
[2]曹松梅,趙慶華.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62-264.
[3]John M, Mareel L, Ross B, et al. New Chromogenic identifieation and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methieillin resistant.S.aureus[J]. J Clin Mierobio,2000,38(6):2378-2380.
[4]范琰,劉梅琳.老年心血管領域進展年終盤點—2011循證之路[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2,33(1):8-10.
[5]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3[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