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勤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那么學習對他來說,將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做到讓興趣導航,贏在課堂呢?
一、激活文本畫面,喚起學習興趣
運用多媒體激活文本,讓枯燥的文字變成鮮活的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體驗,喚起學習興趣。如,學習《彩色的非洲》一文,揭題后,我播放非洲風光視頻,讓學生欣賞后交流感受。學生脫口而出:非洲真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把學生帶入情境,走進文本,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就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表達作者對非洲真切感受的句子,學習效果立竿見影。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我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讓學生欣賞當年圓明園輝煌的景觀,真切地感受到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無比熱愛與自豪。再播放圓明園被毀后的斷壁殘垣,就形成鮮明的對比,激發了學生對侵略者的痛恨,“不忘國恥,振興中華”這一主題就水到渠成。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創設情境,優化結構,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揮朗讀魅力,增強學習興趣
朗讀是學習語言的根本方法,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如何指導學生感悟朗讀方法,有情有趣地讀好課文呢?
1.情是朗讀的“導火線”
課堂上,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品味中體驗情感,教師適時地推波助瀾,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爆發激情,用自己的聲音和情感來表達課文的音韻美和意蘊美。如,我在教學《草原》一課就是通過品讀,讓學生找美、想象美,繼而引導學生認識靜態美和動態美,展開聯想,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草原美景。緊接著,我這樣推波助瀾:作者或許只在電影里見過草原,或許只在書中讀過草原,或許只在別人的只言片語中聽過草原,這次作者來了,終于見到了向往已久的美麗大草原,心情該是多少的激動啊!逐步引導,把學生帶入了初見大草原的美麗意境中,促使學生“情動而辭發”,迫不及待地進行朗讀,在品味中體驗情感,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熱情。
2.趣是朗讀的“催化劑”
指導學生朗讀就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學生樂在其中,美在其中。只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才能讓學生真正讀出感情,讀出見解。老師的朗讀不容小覷,對學生是一種直接的示范。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我先配樂朗讀,把握音樂節拍的強弱、力度。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引發了興趣,再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有些課文,如《晏子使楚》《半截蠟燭》,角色個性鮮明,通過分角色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達到理解內容的目的。還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進行朗讀比賽,或“生生朗讀比賽”,或“師生朗讀比賽”,教師在中間“煽風點火”,學生盡情地表現自己,聲情并茂地朗讀,學生沉浸在朗讀的美妙境界中,教師積極鼓勵,讓朗讀變得有情有趣,成為語文課堂最美的音符。
三、巧妙設疑促思,激發學習興趣
疑問,是思維的源泉。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善于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挖掘教材中相關內容,巧妙設計疑問,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考,主動獲知。
1.抓住關鍵處進行設疑
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關鍵處,能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其思維的波瀾,點燃其興趣的火花。教學《唯一的聽眾》一課,我在揭題后,出示課文開頭、結尾兩組話:(1)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癡,這是他們在經受了我數次“折磨”之后下的結論。在他們聽來,我拉小樂曲就像在鋸床腿。(2)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我有機會面對成千上百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在學生朗讀后,我精心設計一個統攬全文的問題:是什么原因讓作者由一個“鋸床腿”的音樂“白癡”成長為能上臺面對成千上百觀眾演奏的小提琴手呢?前后對比,學生興趣頓生,躍躍欲試,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從而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教學效果。
2.矛盾處設疑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當中:“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我利用教材看似與生活實際矛盾之處,巧設問題:“一根火柴有那么溫暖、那么明亮嗎?為什么小女孩有這樣的感覺?”我利用學生想“弄個明白”的心理,激發學生的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讀書、討論、理解:小女孩太冷了,才會產生這樣的幻覺。
3.抓住學生理解含糊點進行提問
《爬山虎的腳》“爬山虎腳是細絲還是圓片?”這一問題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興趣頓生,同學們眾說紛紜,暢所欲言,激活了思維。
四、組織爭論辨析,提升學習興趣
抓住小學生爭強好勝,喜歡表現自己的特點,精心設計一些帶思辨性的話題。在課堂上,適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辯論,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人人參與,精彩紛呈。如,教學《落花生》時,課中組織學生討論“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你想做落花生這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石榴這樣的人?為什么?”以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話越說越清,理越辯越明,學生在唇槍舌劍的辯論中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內涵,獲得人生啟示。又如,教學《狼與鹿》時,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地拋出話題:“狼與鹿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學生爭得不可開交,讓學生找出有力證據說服對方,老師適時地介入,進行點撥升華,就會對狼和鹿的關系認識得更清楚、更深刻。可見,適時組織辯論,能提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五、開展多種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鉆研教材,挖掘教材,開展多種活動,培養學習興趣。以《詹天佑》為例,課前組織學生搜集資料,讓他們在課堂上交流展示。學生的“作品”或通過投影儀展示,或通過自己朗讀介紹,點燃學生閱讀的熱情。課中,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開鑿隧道示意圖,請學生充當解說員進行解說。模擬火車爬坡演一演,明白“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是創舉,感受詹天佑的杰出才華。用成語夸夸詹天佑,讓學生進行搶答。在此基礎上寫一寫詹天佑的頒獎詞。整節課巧妙安排,靈活選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一句話,在語文教學中,只有讓興趣導航,才能贏在課堂。
(作者單位 福建省龍海市港尾中心小學)
·編輯 張 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