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亞
如何轉換學困生,點燃他們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做到不放棄、不拋棄,是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挑戰。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了以班級小組建設為切入口,轉換英語學困生的做法,看到了學困生的點滴進步。
一、根據學生實際,合理設置英語學習小組
因考慮到各項活動小組之間都要競爭,為了便于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分組必須做到均衡、實力相當。在分組前,先根據學生的智力狀況、學習速度、接受能力、思想品質和歷次檢測的成績,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組為能自覺學習且學習效果較好的學生,B組為能自覺學習但學習效果一般的學生,C組為自制力差且學習效果低下的學生,即學困生。以自愿結合為主,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按互助共進、同組異質的原則適當搭配。每組一般6個人,A、B、C三個層次的各2個人。A1為C1的師傅,A2為C2的師傅。每組設組長、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人、督促人。組內角色定期互換。
二、借小組之力,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
對學困生的預習要求應符合他們的特點。預習作業難度應比其他學生略低一些,略低的難度要求能使他們在預習時產生興趣,能以飽滿的情緒進入課堂。
我們可以實施以下策略:C組學生的預習只要做到兩點,①把課后單詞表中的黑體字在書本中找出來,并注上解釋;②對于課堂核心的句型在書上進行劃線標注。對于學困生來說,從文中找出單詞、句子,比回答問題要簡單得多,他們樂于接受;而對于檢查者“師傅”來說,只要把“徒弟”的書翻開看看就知道有沒完成了,非常方便操作。
預習任務,組內的“師傅”A組學生每天檢查、督促“徒弟”C組學生,教師或課代表則實行不定時抽查。若查到有預習未完成的學生,就扣該組的分數。所以,為了本組的榮譽,A組學生會很盡心地督促C組學生完成預習工作。
2.課堂參與意識的培養
許多學困生在英語課堂中只當旁觀者,他們從來不舉手,不參與展示活動。這樣聽課效果極差。為了讓學困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本人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時,盡可能地設計要求小組整體展示的活動。
以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8 SectionB 3a的教學設計為例。本人設計了兩個層次的活動:①小組間的朗讀PK。要求是:看哪組讀的整齊、大聲,所有成員都要參與。②復述Nicks Day off的活動,要求小組合作完成,每人至少復述一句。原本復述課文這類活動,對C組學生來說是與他們無關的。而現在,他們的表現直接影響著小組的得分,他們就不得不參與到課堂中來。
3.課后訂正習慣的培養
怎樣提高學生主動訂正作業的意識,培養學生主動訂正作業的習慣呢?可以做以下嘗試:當學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業,必須重新審題,用紅筆圈出該題的考點。檢查的方式跟預習檢查一樣,A組學生每天翻看他們的講評后作業,未按要求標注的名單要上報給教師。教師或課代表則不定時抽查。長此以往,A組學生每天花不了幾分鐘時間,就能幫助C組學生養成上課認真聽講、及時訂正作業的好習慣。
三、借小組之力,讓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每個學生,包括學困生,都渴望成功。“優等生”之所以學習好,是因為他們進入了“成功—興趣—更大成功—更濃厚興趣”的良性循環;而“學困生”之所以不喜歡學習英語,是因為他們進入了“失敗—缺少興趣—更大失敗—更缺乏興趣”的惡性循環。因此,教師應不斷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滿足他們的成功欲和表現欲。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教師應盡可能給學困生創造展示的機會。比較簡單的任務,教師就規定只能由C組學生展示,小組才能加分;有些由A、B組學生展示,小組只能加1分,而C組學生展示,則該組可以加雙倍分。這樣,C組學生在小組中的地位無形中得到了重視。為了小組加分,A、B組學生會幫助C組學生,讓C組學生展示。教師則要抓住機會,對他們進行鼓勵,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如今,我們應重視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而在轉化英語學困生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小組的力量,使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成功的快樂,則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張可英.提高學困生英語學習激情的辦法[J].文理導航:下旬,2012(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象山縣象山荔港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