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嚴輝文
清廉并不“清”商機
文_嚴輝文
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以及一系列限制“三公消費”的“重拳”相繼出臺之后,官場奢靡浪費之風有了顯著的改觀。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國內許多相關行業卻也似乎受到了“牽連”,陷入了無盡的噩夢期。以高端酒水業為例,飛天茅臺、五糧液等高端白酒仿佛在一夜之間跌下神壇,價格幾近腰斬。在2012年年初曾飆至2000元的53度飛天茅臺,如今的售價已不過千元;而52度五糧液則已經出現批發價和出廠價倒掛的現象。即使是春節期間,這些高端白酒也未能重現往日輝煌,仍在持續承受著降價和滯銷的壓力。
另外,根據美國高盛集團的研究,從澳門賭場貴賓室到豪華手表業,中國許多高端行業正面臨業務量大幅走低的趨勢。因此,高盛建議投資者規避與鋪張揮霍有關的行業,如高端餐飲、奢侈品和房地產等,包括豪車經銷、高端零售品牌等。
于是乎,有人就開始擔憂了,提倡節儉是不是會傷及有效消費,從而最終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呢?種種說辭理由似乎很充足:比如反對公款吃喝,會傷及高檔餐飲業和娛樂業的繁榮;公車改革影響汽車業的興盛;而房產登記和實名制改革,則會影響房地產業的發展甚至于有礙于社會城市化的進程……
粗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則不然。首先,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中央打擊的是腐敗浪費,限制的是“三公”,原本目的并不是針對這些高端行業的,可如今,這些企業卻也紛紛掉進了冰窟窿,正所謂公款消費“一放就活,一管就死”。由此我們不難推測出,它們昔日的輝煌竟是靠公款或者腐敗消費所支撐!而假如一家企業必須靠官員腐敗和社會不正之風來生存,那它賺的錢顯然是不道義的,是帶有原罪的。
就拿餐飲行業來說,這些年,一些餐飲公司的發展早已偏離了正常軌道,出現了許多怪現狀。一是打盡了天下有權有錢人的主意,在豪華餐廳雨后春筍般生長之際,一些餐廳公關經理的主要工作便是出入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國企的大門,重點攻關一些關鍵人物,腐蝕拉攏、打點行賄,無所不用其極,目的就是為了維系餐廳營銷的輝煌;二是網羅天下奇珍異味而烹之,許多高檔餐廳挖空心思搜羅山珍海味,真是越稀缺越“刺激”,甚至連許多國家級保護動物,也給弄上了餐桌;三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哪怕在嚴管“三公支出”的時候,一些大城市也出現了諸多隱秘的高檔會所,一些權力單位的機關食堂也成了應對治理公款吃喝的避風港,一度也客串著高檔餐廳的功能,進可攻退可守,大大地消解了有關政令的權威。
其實,許多所謂的高端行業并不是一個正常社會所需要的社會必需品,在一些發達國家,奢侈品行業的繁榮也多是靠中國消費者的推動,而且大都是“買的人不用,用的人不買”,這種狀況的長期存在,實在非國家和社會之福。
中央密集出臺管控“三公支出”以及官員行止的相關規定,這對于畸形繁榮的市場必定會造成一定的沖擊。不過,這種沖擊就一定是壞事嗎?難道世風清廉了,相關企業就沒有出路了?筆者倒認為,清廉政治的背后其實也蘊藏著無限商機。
還是以餐飲為例,老百姓日常的飲食,并不都需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傳統的中式小吃、平民餐飲也具備足夠豐富的營養,“惠而不費”同樣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平民餐飲業同樣可以做大做強,做成了不起的品牌。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只有平民消費群體所支撐的餐飲業態,才是這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實際上,大部分產業都可以在由清廉政治所主導和還原的真實市場上找準正確定位,政治清明絲毫不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相反,它只會使我們的產業結構更健康,市場秩序更規范,競爭環境更公平,從而使每個誠實經營者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這不正是“中國夢”的內涵所在嗎?
那些認為清廉會損害發展的擔憂,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