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互聯網世界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被寄予厚望成為開發者的天堂。幾乎所有的APP開發者都在研究或者開發微信公眾賬號,有數據顯示,去年底微信公眾號數量就已超過200萬,相當于阿里巴巴800萬賣家的1/4,而這僅僅只花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南方航空公司這樣的傳統企業都說,微信的重要程度等同于15年前南航做網站。
然而,不久前微信正式發布了微信小店的功能,引發了業內很多猜測。有人說此舉會把微信與第三方開發者的關系推到風口浪尖,或者為開發者的未來埋下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那么,對于廣大開發者來說,在微信生態圈里生存,到底是不是一個危險游戲?
在這期雜志的封面文章中,我們的記者采訪了像口袋通這樣的為商家做服務的第三方開發者,也有被騰訊納入微信公眾平臺七個精品案例的南航,還有大量的以公眾訂閱號形式出現的自媒體,通過它們的視角,揭密了開發者與微信平臺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開發者的生存秘笈。
對微信來說,用戶體驗是開發者不能觸碰的紅線。微信不是一個營銷平臺。這是微信平臺方發出的明確信號。這似乎是在以新浪微博為戒,因為各種騷擾式信息已經降低了微博活躍度。
理解及尊重“微信不是營銷平臺”這一信號,決定了開發者在這個平臺上的命運。所以,在跟淘寶商家斗智斗勇中摸爬滾打起來的口袋通,對商家踴躍的需求保持了自己的判斷,如果商家提出的是一個損害生態的需求,就會拒絕。南航則在走了一些彎路之后,總結出了微信公眾賬號不做營銷,只做溝通和服務的思路。
當然,潮來潮去的不僅是開發者,平臺也是如此。新浪微博的如日中天還宛如昨日,微信就一夜燎原,誰知道微信的火熱又能持續多久?而如今的微信也非一家獨大,BAT三家各成一體,開發者也成為各平臺爭奪的寶貴資源。微信上的開發者除了持續研究微信平臺游戲規則的演變、為自己尋找合宜的生存空間和機會之外,也要學會與微信平臺博弈,積極與平臺方溝通自己需求,實現共同進化。另外,還有一個永不過時的法則,所有的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