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文明,茹作升,劉志華
(安徽農業大學 工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基于天長市光華農業科技產業園規劃設計的幾點思考
宗文明,茹作升,劉志華
(安徽農業大學 工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農業產業園作為農業產業活動的核心區域,其運行與發展關系著農業產業效率的高低,是21世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趨向,其企業化的管理、高科技化的運作、專業化的生產和高效益化的產出為現代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而農業產業園規劃作為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前提和重要條件,為農業產業園日后的良好運作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本文在以天長市光華農業科技產業園規劃的基礎上,就規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法等展開討論,并就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與運作普遍遇到的問題進行了些許思考.
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規劃
現代農業作為一種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走進我國,就以其新穎獨特的運行機制,較高的生產效率而奪得人們的眼球;在傳統農業面臨著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低下和糧食安全等問題的諸多阻力面前,現代農業以其生態環保科學化的管理、高技術化運作、專業化生產和高效益化的產出[1]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而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現代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典型代表正在全國各地建設起來,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指出要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園和家庭農場的建設[2].安徽省作為農業產業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問題中承擔著重要責任.安徽地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如何更好的規劃和運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安徽省天長市光華農業科技產業園位于天長市楊村鎮光華村,園區規劃面積1079畝,涉及多個自然村土地資源,東南距天長市區13.5公里,距南京市81公里,東向距205省道2.4公里,西向距205國道和長深高速分別為14.6和19.8公里,區位優勢良好.園區屬于江淮丘陵農業區,位于亞熱帶與暖溫帶交界地帶,年平均氣溫15.3℃左右[3],全年約有221~233天氣溫≥10℃[4],水熱條件較好.利于農、林、牧、漁生產,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2013年11月,園區步入總體規劃.
2.1 農業產業園區場地條件問題
現代農業園區土地多為政府、企業或高等院校等單位從農戶手中流轉而出,由于流轉方式各異以及各農戶意愿不同,多數業主尤其是企業流轉而得到的土地并不盡完善,其間存在多種問題:比如園區范圍多不規整,邊界參差不齊,或者園區內可能包含不屬于園區規劃范圍內的土地(業主因各種原因沒能從農戶手中流轉而出的土地),再者園區內包含散居的農戶(因各種原因不能遷出),以及園區內多包含農戶家的墳塋或土地廟等在農戶心中較為禁忌的地物.這些都為園區規劃帶來諸多不便,一般來說園區地形、地物條件越復雜,規劃就越困難[5].就天長光華農業科技產業園規劃為例,園區整體位于其他農戶田地包圍之中,區內經現場踏勘包含22處農戶墳塋、6處土地廟、16塊大小不同的水域以及3家無法遷出的農戶,所有這些不僅為規劃帶來諸多困難,而且將大面積的宜作農田破碎分散,大大降低了園區的產業性.就園區內散布的區外土地和農戶而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轉制度的不完善和協商不徹底以及政府協調制度不夠健全,業主應積極協調相關人員,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和協調機制,政府應建立土地流轉辦公室,全面協調土地流轉事宜,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規范土地流轉流程.盡量保持區內無干擾;對于園區內涉及風水、迷信方面,《中國盜墓史》作者王子今指出,墓葬風水在民間對于家族的政治前途有特殊的意義[6].所謂入土為安,落葉歸根的思想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信念影響至深.時代的禁忌和對生命死亡的無奈,使人們總把墓地與家族命運大勢相連,儒家生時敬孝,逝后敬禮的思想墊定了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基石,人們對陰宅的敬重與禮待甚至過于陽宅,這種傳統至深的文化使人們對風水、墓葬動輒持謹慎態度.因此應在盡量做好協商工作的同時,避免與農戶、業主沖突,通過合理的規劃,利用綠化使其和園區融為一體.
2.2 農業產業園區業主方面的問題
現代農業園區規劃是以科學合理為基本原則的空間布局和時間安排的活動,然而現實規劃過程中往往會面臨科學合理與合業主意相沖突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有些業主對園區規劃要求涉及太多.如要求規定園區內的道路寬度,要求某處特定的地區種植特定的產業.由于業主對規劃方面并不太了解,盡管規劃人員從科學合理的角度,以園區運作和發展為最終目的做出盡可能合理的規劃,卻往往會與業主意向相悖,使規劃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一些業主將規劃項目交給規劃人員后就不再過問園區規劃方面的事項,或者無法向規劃人員提供基本的資料,往往就導致規劃人員在規劃初期無從下手或者肆意妄為,規劃結束后出現與業主想法沖突的現象;再者由于有些園區業主并非唯一一個,這種多個業主的現象常會導致各業主對園區規劃有不同的要求,或者在規劃過程中產業多次變更致使規劃工作反復不定,拖延時間導致土地荒廢.對于此應加強規劃人員和業主以及業主間的交流,統一意見,協調各方,共同減小園區規劃的阻力.盡管現實中業主的意向對規劃工作有決定影響,但作為科研工作者的規劃人員應本著對規劃負責的態度,對涉及到園區有重大意義的方面據理力爭,因為一個規劃不合理的園區會極大的浪費社會資源.
2.3 規劃單位方的問題
農業園區規劃作為一種科學嚴謹的科研活動,是一種集多種學科于一體的科技集成布局.規劃應本著以為業主負責,為農業產業負責的態度進行工作.而現實規劃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完全按照業主要求仿照其他園區的規劃模式來完成任務的現象,照搬模式不僅會降低農業園區的生產效率,使園區缺乏自身特色,嚴重的甚至會使園區運作機制癱瘓,極大的損害業主利益的同時還會造成農業資源的嚴重浪費.天長市光華農業科技產業園立足園區自身情況,聘請專家合理規劃產業區位,形成園區主體三角形產業模式布局,中心產業帶動,減少產業帶冗長所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有效節約土地,使產業聚集度顯著提高.立足本土,綜合考慮全局,擁有獨立的思維方式是一個規劃工作人員該有的素質.

圖1 天長市光華農業科技產業園產業分布圖
3.1 農業園區功能定位不準確[7]
園區功能定位作為園區運行和發展所圍繞的核心,是農業園區的靈魂,明確的園區功能定位可以為園區發展指明方向.而現存多數園區片面追求功能齊全和所謂的“高端、大氣、上檔次”,忽略了園區的核心目標,將各種功能場景堆砌,不但造成嚴重的資金浪費,而且限制了園區的長遠發展,浪費大量土地資源.天長市光華農業科技產業園是以高標準果蔬種植與貯藏為主的小型農業產業園,由于自身園區面積等因素的限制,規劃確定園區只做高標準產品種植和初加工以供應周邊市場.抓住重點,因地制宜是農業園區功能定位的核心前提,錯位發展立足園區區位實際情況,培育本土特色產業在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的當今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3.2 缺乏強有力的農業技術支撐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一個以技術聚集為主要特點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完善的農業科技技術支撐是園區長遠發展的必備條件.然而現實中多數農業產業園區在運行過程中缺乏長久的科技支撐,高科技的生產設備與農業技術無法得到持續的更新與支持,最終使園區滯后于農業科技的前沿或荒廢園區生產設備,浪費資源.強大的技術支撐應該體現在多元化的技術源頭、健全的科技轉化機制等方面,依靠與周邊科研院所的強強聯合,建立自身強大的技術儲備,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并通過與政府聯合,建立起完善的農業信息網絡服務體系,組建專家組對園區規劃、生產以及農業種植技術進行指導[8],實現時間、空間和信息的多維度結合,在園區規劃過程中集成創新[9],使園區始終處于現代農業科技的前沿.
3.3 園區整體競爭力不足
目前以農業種植業為核心的許多中小型產業園區在規劃過程中往往忽略自身的核心優勢產業,一味盲目追求園區產業的多樣化,致使園區缺乏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再者多數園區在規劃及日后的運行過程中并不重視樹立自己產業的品牌化和產品的標準化,園區產品沒有獨立的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商品化市場,和同行的競爭往往處于下風.現代農業產業園,無論園區面積大小,都應具有一到兩項核心產業作為園區發展的主要目標,并且在產品初期就注冊自己的品牌商標,并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建立起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產品標準化體系.利用高標準的品質、專業化的生產和品牌優勢打開市場,才能使園區保持長久的競爭力.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是一項科學嚴謹的科研活動,是對一個地區農業發展的科學的安排布局,對于保障國家食品安全戰略、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科學規劃,根據具體環境做相應調整.規劃工作人員應保持一顆科學嚴謹的心,本著以對科學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完成工作;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對于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其成敗決定于規劃的好壞,因此如何科學規劃,推進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當代農業科研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1〕魏德功.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J].改革與戰略,2005(10):12-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2013.
〔3〕《安徽統計年鑒-2013》編輯委員會.安徽統計年鑒-2013[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4〕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志·氣象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70.
〔5〕文燕冬.觀光農業規劃選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6〕王子今.中國盜墓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7〕黃修杰,何淑群,黃麗蕓,等.國內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其研究綜述[J].廣東農業科學,2010(7):291-292.
〔8〕《大邑縣安韓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園區建設總體規劃》規劃編制小組.大邑縣安韓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園區建設總體規劃[M].2009.19.
〔9〕Xueyuan Chen,et al.Study on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Methods Based on Omni-Direc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CCTA2012,Part II, IFIP AICT393:221–228.
S181.4
A
1673-260X(2014)08-0026-02
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科學研究重點項目(KJ2012A104,KJ2013A121);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308085MC30);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1200490,313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