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珺,彭曉蓓
(蘇州大學 大學生涯發展研究所, 江蘇 蘇州 215123)
移動 App: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新嘗試
郝 珺,彭曉蓓
(蘇州大學 大學生涯發展研究所, 江蘇 蘇州 215123)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移動 App 的價值空前增大,這也為我國發展緩慢的職業生涯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本文淺析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應用移動 App 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論述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應用 App 的機理,最后提出了相關建議.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移動 App
當前在我國高校,將移動 App應用于職業生涯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1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應用移動 App的必要性
起源于 20世紀初的職業生涯教育,產生于歐美的就業指導,隨后逐漸演變成一項綜合性教育活動.職業生涯教育高度重視發展個體綜合職業能力,這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就可完成的,而是需要把知識與個人發展,特別是工作相結合,并貫穿人的一生.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是大學生人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通過職業心理測評、職業咨詢、信息提供和職業訓練等方式,助力于高校學生客觀認識自我、評估職業機會和社會環境、擇優選擇職業目標和路徑以及培養職業能力,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個體人力資本、興趣和職業的匹配,為認識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可見職業生涯教育對高校學生的發展意義重大、作用顯著.
但是必須看到的是,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淺顯,多以講座的形式為學生進行政策解說和技巧指導等,鮮有學生自我評估、職場環境分析和實踐能力提升方面的課程,此外,這種講座式的“快餐”大多僅安排在“入學季”和“畢業季”,沒有貫穿學生的大學生涯,弊端十分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移動 App的不斷發展,給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帶來了一些新啟示,可以彌補傳統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不足.將移動 App應用于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可以24小時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如自我評估、職場環境分析及模擬職場體驗等,并且基于學生使用數據的分析,職業生涯教師還可實現個性化推送服務,不受時空限制精準化服務學生,這些服務是傳統形式的職業生涯教育所難以比擬的.
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時代”,因為新媒體讓溝通變的如此簡單,但我們也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壞時代”,因為如果恪守成規不與時俱進,就難以在這場新媒體革命中占據上風.因此我們不能墨守陳規,必須勇于進取,積極嘗試.將移動 App應用于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就是一次新嘗試.
1.2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應用移動 App的可行性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和無線網絡技術的不斷升級改造,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數據,截止 2013年 6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 4.64億,較 2012年底增加 4379萬人,移動化發展態勢突出.2012年,我國手機網民的移動應用不斷拓展和深入,我國手機網民人均使用的 App個數由 4.6個上升到 5.5個.可以說,移動應用 App已經深入到手機網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作為比重最大的高校學生群體,手機應用 App更是植入其學習生活之中,這也為職業生涯教育類 App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學生角度來說,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遍使用為職業生涯教育 App的推行提供了設備支持,而近年來 3G網絡、wifi的規模化發展則為學生使用 App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走在時代前列的高校學生對網絡時代的新事物接收度高,學習使用一個新的移動 App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從移動 App應用的角度來說,由于技術門檻低,研發一個職業生涯教育 App在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并非難事,簡網 App工場就提供了大量模板 App供用戶使用,結合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實際需求,個性化的移動 App唾手可得.總而言之,無論在高校學生層面還是移動 App本身的技術層面,研發一個職業生涯教育 App在高校中推行是完全可能的.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應用移動 App的機理在于:高校職業生涯教育 App 提供信息服務主要包括在線信息服務與線下信息服務兩種方式.由于線下信息服務與傳統職業生涯教育服務類似,即師生面對面交流溝通與輔導,因此此處不再贅述,筆者將重點闡述在線信息服務方式.
如圖1所示,高校職業生涯教育 App主要與職業生涯教育中心、學生產生直接關系,搭建了學生與企業溝通的橋梁.具體來說,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中心牽頭,與各院系、相關職能部門合作透過 App將職業生涯教育相關信息提供給學生,學生也可經由 App平臺向相關部門說明自己的需求,進而尋求學校的幫助.
此過程涉及數據的存儲加工傳輸,那么數據庫的作用就十分明顯了,學校把整合的職業教育信息輸入到數據庫中,學生從移動 App中獲取相關信息,實際上也就是從數據庫中調取,而學生的信息需求傳輸到職業生涯教育中心也是這個原理.數據庫的存在的另一個價值就是對職業生涯教育過程中涉及學生、學校與企業的大數據進行調用計算,從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服務,大數據用于高校教育也是時代的機遇,更是時代的要求.
此外,考慮到職業生涯教育中實習實踐的重要性,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中心也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從企業方面獲取實習實踐以及職場信息再加以審核再投放到 App上,供學生選擇.該模式突破了老師到學生傳統的單線信息服務模式,而是借助 App應用與數據庫實現師生數據的交換,實際上也就創新了師生間的溝通交流.

圖1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移動 App在線信息服務模式
筆者以“職業生涯”為關鍵詞在蘋果 App store和安卓App市場中進行搜索,發現現只有少量相關的搜索記錄,且這些職業生涯教育軟件多為職業生涯規劃類,其開發設計的內容不系統而且針對性不強,此外,這些移動 App基本上不是高校開發的,多為社會培訓機構研發,帶有較重的商業色彩,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負面作用很大.顯然,在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中,應用移動 App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筆者結合高校實際,根據自己的思考,借鑒相關行業的經驗,在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中如何應用移動 App,就開發與管理環節給出如下幾點建議:
3.1 依托高校資源,研發職業生涯教育類 App
想要透過移動 App應用推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發展,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 App,這對于擁有雄厚科研實力的高校來說并非難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部門可以與計算機學院等相關學院合作,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研發自己專屬的職業生涯教育類 App應用,在研發階段就要注重堅持以學生為本,將服務性、針對性與個性化等原則貫穿始終.App 應用中基礎板塊應包括學生自我評估、職場環境分析、實踐實習信息、典型案例、職場趣聞、在線咨詢等,以確保應用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除基礎板塊之外,各高校還可基于校企共建的實習基地設計相關板塊,為學生實習實踐提供服務.
3.2 組建運營維護團隊,進行規范化管理
一個基于高校實際的移動 App只是新媒體時代職業生涯教育的基礎,App只是一個平臺,還需要組建一個運營維護團隊,對移動 App應用進行維護管理.筆者認為,當前情況下應由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專職人員全面負責移動 App應用事宜,各院系職業生涯教育輔導員負責本院系相關事宜并兼顧各院系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運營管理方面,學校還需制定相關制度,確保移動 App應用的正常運.高校師生對移動 App的使用率和滿意度也應納入績效考核,以激勵院系師生切實享受到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服務.
對職業生涯移動 App的運營維護,需要管理團隊的齊心協力,所以高校管理者還需對管理員進行培訓,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業務培訓,讓職業生涯教育 App的管理標準化、流程化,確保每一位管理員能用好職業生涯 App為學生服務.
3.3 兼顧共性與個性,注重個性化服務
我們還需完善職業生涯教育的基礎服務.除了上文提到了基礎板塊所提供的服務之外,我們更要注重個性化服務,即結合不同學生的現狀提供針對性服務,如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或者個人需求進行職場指導等.利用移動 App還可實施全程跟蹤,從學生一入校登入 App應用,學校即可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使用相關軟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從而進行系統且有互動的指導,著實提升服務效果.例如,如有學生經常關注企業的實習實踐內容,那么他對這個版塊的點擊量肯定很高,學校對該生數據進行分析就能知道其對實習實踐會有需要,此時老師就可與該生聯系,獲取其真實的需求,為其提供一些實習實踐的機會,這也是將大數據落地,切實用于學生日常管理,助力于其成長成才.當然,基于移動互聯網的 App應用讓師生的交流溝通不再受時空限制,雙方地位也是平等的,這也能有效規避高校學生不愿與老師當面交流的弊端,讓學生敢于且善于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從某種程度上,老師也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將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
移動 App應用于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不受時空限制地享受服務,于學生、于教師、于學校、于社會均有著非凡的意義.雖然職業生涯教育應用 App目前還有諸多不完善環節,但筆者相信,只要高校、學生、社會都能用心參與并從中獲益,那么移動 App在職業生涯教育發展中將大有作為.
〔1〕馬亞靜,谷世海,王慶波.我國高校職 業生涯教育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8(02):136-137.
〔2〕黃露.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探析[D].青島大學,2012.
〔3〕陳光軍.新媒體技術環境下語言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2):71-73.
〔4〕高桂娟.從就業指導向職業生涯教育轉變——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分析與 思考[J].教育 探索,2008(01):134-135.
〔5〕趙娜,李曉波.國外職業生涯教育發展特色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1(01):128-130.
〔6〕陳沖.大學生就業難背景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1(Z1):118-121.
G718.5
A
1673-260X(2014)08-0227-02
本文為蘇州大學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專項課題(2013PSYYJS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