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陵霞
【摘 要】“交往對話”的方法是新時期德育實踐中一種充滿人文關懷意蘊的德育方法。實施“交往對話”方法,確保德育有效性,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尊重的交往關系的建立;受教育者的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的培養提高;自由、寬松、和諧的對話氛圍的營造。
【關鍵詞】德育 交往對話 有效性 條件
傳統德育向現代德育轉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從“灌輸”走向“對話”。作為一種體現人文關懷的德育方法,交往對話的方法日益被人們接受和采納,并逐漸成為新時期德育實踐的主要方法。那么,如何保證這一科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呢?依據哈貝馬斯溝通有效性三要素理論,我們認為,德育“交往對話”有效運行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確立對話主體平等、尊重的交往關系
對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主體間的溝通,這種交流應該建立在平等交往關系基礎上。教育者需要認識到,對話的過程既是表達個人真實想法的過程,又是傾聽他人心靈之聲的過程,是對話雙方的“精神相遇”。因此,對話時,既不應有知識上的權威控制,亦不應有地位上的高高在上。“我們的任務不應是向人民談說我們的世界觀,也不是把這種世界觀強加于人民,而是要與人民對話,討論彼此的世界觀,反映了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處境。教育和政治如果沒有批評地意識到這一處境,不是在冒‘灌輸的危險,就在在冒沙漠中空談的危險。”[1]
德育對話的過程應充分體現雙方人格的平等。即每個人都具有同等的生命權利、發展權利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具體的交往實踐中,德育者應該具備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盡量避免把自己預置于道德權威者的位置,因為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受教育者已不再是“單純”的無知者,他們希望與教育者通過平等對話尋求共同真理,共同探討人生。誠然,德育者或許占有“在先聞道”的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者就是知識權威,人的“終身發展性”決定了教育者也是在不斷的成長,也要通過對話獲得新的發展。倘若德育者不是使學生心悅誠服地認可德育內容,而是一味地壓迫、強制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受教育者即使知曉這些知識,也不可能內化為德性并外化為德行。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德育教師只有“精誠所至”,受教育者才能“金石為開”,坦誠地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讓教育者深刻了解其內心世界。
二、培養提高受教育者的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
德育對話要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需要對話雙方具備適當的對話能力。有效對話的達成,不僅需要以平等、尊重的人性觀為基礎,其著力點更在于激發受教育者的對話意識和對話意愿,發揮較強對話能力向對方傳遞真實全面準確的信息,實現對話的有效性。
對話的能力是一種綜合的能力,體現在駕馭語言、理解、溝通、領悟和互動等多個方面。首先,教育者要培養受教育者開放的交往意識。要善于引導受教育者“基于個人理性的自主與自治的原則,樂意與他人一道,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共同追、探索知識與真理,摒棄認識上存在自我中心傾向”。 [2]二是要注意培養受教育者關心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德育只有回歸生活才有生命力。只有當德育植根于受教育者個體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受教育者才會有人際交往、溝通的直接動力,才會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產生交往、溝通的直接需要。三是要讓受教育者盡可能多地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能力。因為一個人知識越豐富,對知識世界的介入越深,就越能成為潛在的強有力的對話者。四是要通過實踐鍛煉對話能力。對話能力的提升,不是通過頭腦中的想象做到的,而是必須植根于現實的實踐鍛煉,離開實踐,能力提高只是一種幻想。德育者要在對話實踐中,幫助受教育者學會感受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情感,及時準確領悟和理解對方的思想;一方面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一方面認真傾聽對方的表達和傾訴。
三、營造自由、寬松、和諧的對話氛圍
學者夏正江指出:“真正的對話式教學中的對話,發生在對話雙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發的討論中,發生在對話雙方精神上的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發生在雙方認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 [3]“水嘗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德育中交往對話,重在營造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感染對話雙方,激勵他們自由表達,暢所欲言。
德育以人為本,強調主體間通過思想對話和精神交融,生成主體間性。主體間性的生成首先源于主體精神的自由表達。在“交往對話”過程中,“一切等級壓制、思想強迫、話語霸權,人格歧視都讓位于平等的對話、深入的理解和真誠的合作,滲透在這種自由交往中的真正的個性,交往對話的空間是一個充滿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領域”。只有出自由、寬松、和諧的對話氛圍,交往中人的自由才能得以體現,人性才能得到尊重。如果說在灌輸式德育方法中,教師把理論“塞”給學生,教的過程只有“付出”,沒有“收獲”的話,那么,在交往對話的德育方法中,教師的對話式“付出”不僅“收獲”了學生信任和學生的進步,而且提高了自身能力,獲得了職業成就感,這才是真正的教學相長。此外,德育中的對話不一定要非要達成共識,而是在實現相互理解、寬容和接納的基礎上,啟迪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維、道德智慧和個體德性生成的自由自覺”,輔助其“創造出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和意義世界”。
【參考文獻】
[1]馮建軍. 道德生命在情景對話中發展. 思想.理論.教育,2003(2).
[2]夏正江. 教育理論哲學基礎的反思——關于“人”的問題.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05,309.
[3]王東莉. 德育人文關懷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351.endprint